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

ID:33373625

大小:3.33 MB

页数:90页

时间:2019-02-25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_第1页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_第2页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_第3页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_第4页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光能水氮利用效率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探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光热氮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立足当季兼顾全年原则下筛选高产优质高效技术途径,为应对以持续变暖为特征气候环境下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两种穗型三个品种为材料,将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作为一个综合处理,采用相同设计多点连续定位试验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栽培技术体系既成的产量品质及其光热肥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还从群体发展、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群体光截获及群体光合速率等方面,探讨了不同技术体系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理生态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

2、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分蘖成穗率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通过播种时期与种植密度的合理配置,以及肥水对群体发展动态和分蘖成穗率的科学调控,均可使单位面积穗数调控到差距较小的合理范围内,但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构成比例不同。说明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前分蘖和春季分蘖的利用存在差异。在越冬前积温为308.5℃~715.5℃的播期范围内下,随冬前积温的减少,春季分蘖利用率提高。播期较晚的T14、T24单位面积穗数主要通过春季分蘖和较高的分蘖成穗率实现,播期较早T11、T12和T21、T22单位面积穗数主要通过冬前分蘖和较低的分蘖成穗率实现,不同技术

3、体系的产量构成因素的不同,导致最终籽粒产量差异显著,籽粒产量高低的限制因素主要决定于单穗生产力的大小,其中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略高于千粒重的贡献。-2试验一两个品种两年两点四个处理的平均籽粒产量依次为8272.13kg·hm、-2-2-2-2-28364.18kg·hm、7854.14kg·hm和7398.07kg·hm,在6566.55kg·hm~9031.50kg·hm的产量范围内,总趋势表现为T12>T11>T13>T14,处理间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穗数范4-24-2围在649.50×10·hm~772.50×10·hm之间,表现为T13

4、、T14高于T12、T11;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T11和T12显著高于T13和T14,中大穗型品种TN18显著高于中多穗型品种JM20。-2-2试验二两个品种四个处理的平均籽粒产量依次为7643.36kg·hm、8470.55kg·hm、-2-2-2-28947.80kg·hm和8849.85kg·hm,在7605.38kg·hm~9007.82kg·hm的产量范围内,两个品种均表现为T23>T24>T22>T21,处理间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穗数,两品种四个处理均表现为T23、T24高于T21、T22;穗粒数均表现为T22、T23高于T21

5、、T24;1冬小麦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产量品质及光能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千粒重平均值表现为T22>T21>T24>T23,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在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底追比例、灌水量等因素间存在巨大差异,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与前人因子试验的研究结果不相一致,说明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特性。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小麦面粉的二次加工品质有一定影响,但多数指标未达到显著水平。试验一四个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均表现

6、为T11、T12高于T13、T14,其中前两项指标差异不显著,后三项指标处理间差异达到不同程度的显著水平;而面团稳定时间表现为T13、T14高于T11、T12,不同处理间显著程度也不同。试验二四个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试验一表现趋势一致。沉降值两个品种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四个处理沉降值平均值呈现为T24>T23>T22>T21,T22、T23、T24的沉降值分别比T21高3.23%、5.77%、6.62%。面团形成时间表现为T23最高、T22最低,面团稳定时间表现为T23、T24高于T21、T22。3.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光能利用的影

7、响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部分光合性能指标和最终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同,尽管不同处理的LI、LAI、CAP、Pn和叶绿素含量、Fv/Fm、ΦPSII等指标,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动态不同,但均表现为T11、T12高于T13、T14,说明T11、T12的光合性能高于T13、T14。试验一两年两点两品种T11、T12、T13、T14总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951、0.984、0.944、0.918,籽粒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466、0.479、0.461、0.444,均表现为T12最高、T14最低。试验二两品种T21、T22、T23、T24

8、处理的总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850、0.938、1.000、0.977,籽粒光能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0.418、0.475、0.500、0.501,均表现为T23最高、T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