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ID:33376787

大小:70.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5

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_第1页
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_第2页
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_第3页
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_第4页
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_第5页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一、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马克思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这种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才适应现代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它只有在变革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彻底实现。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就是智育、德育、美育、技术教育、体育,技术教育就是要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这既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又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方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后,列宁根据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学校教育的性质,提出苏维埃社会主义学校的迫切任务,就是“对全体未满16岁的男

2、女儿童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并将其写入了《党纲》。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1、人是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并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正确理论,并认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发展是统一的。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紧密相关,互相影响。  (2)身心发展是有序的。人的身心发展过程,是逐渐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  (3)身心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同一社会生活条件下,身心发展顺序和每个阶段变化的过程基本系统。但即使同一个年龄阶段的人,

3、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发展也可能不同。如以前报纸曾经报道过的狼孩,就是典型的例子。一般人按照正常发展,到一岁多就能用语言清晰的表达思想,直立走路,但是狼孩十几岁了,仍然只能像狼一样嚎叫,并在很多时候四肢行走。  (4)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和差异性。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并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孔子曾经提倡的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根据了这一点。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遗传、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但它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一般是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

4、了各种可能性和条件。教育虽然也是环境因素,但它不同于一般环境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施加影响的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采用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是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有计划、逐步地诱发遗传因素向最优化发展。  (2)学校教育能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3)学校教育能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效的组织并利用校外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调节或控制各种不利因素,甚至可以统一校外环境中有关方面的要求,使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保持一致,从

5、而强化教育效果。   3、职业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得到高度发展,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但重点发展并不等于片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劳动者为适应和胜任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就需要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职

6、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一)生命特征的解读   什么是生命?不同哲学家对此答案各异。柏格森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狄尔泰从心理—历史—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人的精神生命,反对将人看作单纯认知的主体,强调人是完整的人,认识是知、情、意的统一。理解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表现为引导,进入他人内在的心理生命的过程。运用理解概念,狄尔泰将个体的生命扩展到他人的生命和人类的类生命。哲学人类家马克思·舍勒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生命的状况,通过比较人与动物的生命状况,说明人的精神的本质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存在主义哲学重视作为个体的单个孤独的人的情感、意志、体验和价值。

7、现时代的生命在多种的影响下趋于破碎、虚无、无意义,于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成为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多流派的共同研究下,生命的意义逐渐凸现出来:一方面,生命从其本能的生物学意义逐渐演变为冲动、直觉、情感和欲念,具有越来越浓烈的非理性色彩,人们逐渐认识到非理性是比理性更加基础的东西,生命的非理性是理性寄居的土壤;另一方面,生命成为人存在的原始的起点,生命一词意味着人原始的完整与和谐。在这种意义上,生命等同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