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

ID:33383715

大小:7.89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2-25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_第1页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_第2页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_第3页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_第4页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及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登革Ⅱ型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与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Expression,identificationofDenguevirusserotypeHEnvelopproteindomainI,HandprimaryscreeningofreceptorsofDenguevirusinmosquito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烈o.30872198,30972566)专业名称学位申请人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病原生物学付宇姣郑学礼教授王殉章教授是芯道教撰朱家勇教授伦照荣教授陆家海教授论文评阅人陈晓光教授张玲敏教授2012年5月22日广州硕士学位论文登革II型

2、病毒E蛋白第一、二结构域的表达、鉴定与蚊虫组织中登革病毒受体分子的研究硕士研究生:付宇姣指导教师:郑学礼教授摘要登革病毒(DENV)是最常见的地理分布最广的,通过节肢动物(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十年来,登革热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提高了近30倍。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每年登革病毒感染数目约为5千万到1亿人,而且两种以上血清型病毒的共循环,以及敏感人群的不断出现,不但导致登革热流行频率加快,也使登革病毒继发感染引起的病死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大量出现。目前全球大约有25亿人受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大约有500

3、0万人感染登革热,其中大约有210万的严重病例,50万例登革出血热,20000例死亡病例。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变范围很广,从自限性疾病到严重危及生命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和气候的持续变暖、加上蚊媒的扩散速度加快、分布范围变广,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已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最为重要的蚊.传播毒性疾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病毒是一个正义单链RNA病毒,包括四种血清型(D卧Ⅳ1.4)。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编码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膜糖蛋白、膜蛋白及其前体(C、E、prM/M)和7个非结构蛋白(NSl、NS2a、NS2b、NS3、NS4a、NS4b、N

4、S5)。包膜糖蛋白E是主要的病毒颗粒包膜糖蛋白,是由494--一501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摘要分子质量约为55"--60KDa的糖蛋白,其编码序列在虫媒病毒中的同源性较高(约为40%)且蛋白中所有Cys残基均高度保守,黄病毒属各成员E蛋白之间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登革病毒以同源三聚体形式存在于成熟病毒颗粒表面。结晶学的研究表明,登革病毒的包膜糖蛋白E,分为3个结构域(I.Ⅲ)。在三个结构中,p链形成的二级结构是其主要结构。结构域I位于E蛋白单体中央,E蛋白II区折叠成长的指样结构,E蛋白C端的氨基酸残基构成了结构域Ⅲ。因为在所有成熟具有感染性的黄病毒中E蛋白均是由与病毒融合有关的同源二聚体形成

5、,推断E蛋白的所有结构都可能和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有关。其中E蛋白II区中第98---111位氨基酸残基组成的cd环,富含甘氨酸且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序列组成在几乎所有的虫媒黄病毒中高度保守。最近研究发现,cd环可在E蛋白由二聚体向三聚体的转变过程中插入胞膜,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被认为是病毒融合靶点,或认为是潜在的病毒融合肽。推断第一、第二结构域可能与登革病毒发病机制相关。病毒受体可以定义为位于宿主细胞表面能够被病毒吸附蛋白(virusattachmentprotein,VAP)识别并与之结合,从而引起病毒感染的分子复合物,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蛋白聚糖、脂类或糖脂,大多属于蛋白质。病毒

6、对细胞的感染过程实质上就是病毒与宿主细胞作用的过程,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是发生病毒感染的前提条件。这种结合作用客观上反映了病毒结构蛋白与受体空间构象上的对应关系。在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过程中,位于病毒颗粒表面的结构蛋白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并通过膜整合或内吞作用细胞,进而启动一系列生物学事件。而在登革病毒的二次感染过程,登革病毒还可与体内业已存在的病毒特异性非中和抗体(如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并通过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这种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作用可能与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关。病毒与细胞受体的

7、特异结合是病毒在长期进化中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毒为了获得更多的感染机会,通常能够根据入侵途径和靶细胞的不同,通过进化获得识别多种细胞受体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增殖的需要。目前认为,Ⅱ硕士学位论文病毒与受体的结合是一个多步骤过程,涉及不同的病毒吸附蛋白及多个靶细胞受体,细胞表面的结合分子可以是特异性的,也可以是非特异性的,病毒可能与一个以上的细胞表面分子结合,且同一病毒与不同细胞所结合的受体可能不同。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