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

ID:33497672

大小:63.8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6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_第1页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_第2页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_第3页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_第4页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家乡的地名与家乡文化的关系--泉州路文化与地名的关系专业:10商务日语姓名:曾偲丽学号:100644021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了解泉州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一.泉州街道的演变为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

2、,泉州市区“六纵六横”路网的15条主干道进行“白改黑”改造正在持续进行,原来的水泥路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路网街道被称为城市肌理,从历史上的古城泉州今天的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泉州城市的路网格局几经变迁,充分折射出这座城市的不断发展。宋元:十字形结构延续千年“从宋元时期至20世纪初,基本是以现如今的东街西街及中山路所形成的十字形及几十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构成。据《晋江县志》、《泉州府志》等相关文献记载,出于方便管理等需要,唐五代泉州城建成不久,就形成了以街坊为格局的城市结构,如今的东街西街和南街(今中山路)是当时古城主要干道。宋代之后,实行开放式管理,坊墙

3、被拆除,原旧坊墙所在地形成了一条条小街巷,彼时形成的道路交通格局,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都没有大的改变。据清乾隆《泉州府志·都里·街巷市厘》记载,当时泉州城内有13条街,45条巷子。但由于早期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畜力等,因此,道路均较为狭窄。古时的道路,除了主干道和部分巷子为石板路,大部分均为土路。上世纪初:旧城街道仍狭窄泉州城路网的变化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从1922年泉州工务局测绘的“泉州市图”,尚找不到泉州中山路,那时的路从天后宫西侧走入寮仔街北上,就是义全街、排铺街、南岳街、亭前街,连接旧城南街,直达威远楼,算是泉州的“南北通”了。泉州旧城

4、街道“狭不盈丈”,宽的也不过丈余,用不规整的石板铺成。从当时一张西街的老照片来看,两旁商户门前搭起的遮阳棚几乎都能接到一起,足见当时道路的狭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铺设水泥路面“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这是1960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泉州视察时留下的诗句。这南北一条街,指的就是泉州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中山路所在路段历来都是古城的主要交通干道,其前生可追溯于唐代。1923年,南门城边至指挥巷口一带城垣开始拆除,沿城基及城边的旷地拓城南接新桥头,北至亭前街,长约800米的土路面的南新马路,并筑设阴沟排水。又耗时两年,把城垣拆至水门,再越过亭前街,使

5、南新马路衔接旧南街,直至威远楼。随即将德济门至一堡城垣拆下的石条,铺筑从新桥头至亭前街800米路面,余下南北大街石板路至1926年全部铺设竣工。1929年,又把南北大街的石板路改铺水泥路面。而1925年开始的拓展东西向的两条街道,即涂门街、新门街和东街、西街,这两条路大约一直建到30年代初,宋元时期的十字形街坊结构开始演变成为一纵两横的城市格局。20世纪30年代,泉州城内还有一条重要的道路,即福厦公路泉州过境线。最初,这条路的路线是从东门到东街、中山路、出南门到顺济桥。后来,城墙拆除后,沿旧城墙所在路线,重新整修,中间途经如今的小商品市场接旧车站,出天后宫

6、到顺济桥。新中国成立后:道路向东西开拓新中国成立后,泉州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规划城西为工业区。1956年,全长2150米,纵贯南北的新华西路在中山路西侧开辟出来。虽然其宽度已超过中山路,但还不成型,因此,董必武到泉州时,还以“南北一长街”描述当时的泉州。1964年,连接打锡街,长697米,宽27米的九一路辟建竣工,泉州市区开始有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宽阔马路,但整个市区道路的格局,还没有多大的改变。真正改变泉州城市道路格局,并形成城市东拓势头的,是1984年开辟的,全长3130米,宽46米,纵横南北的东大路即现在的温陵路,这条路在原福厦公路泉州过境线东侧,连

7、接东海平原,该道路一经开通,很快成为泉州市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改革开放后:六纵六横格局形成1985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与东大路平行,纵贯南北的田安路、刺桐路、坪山路相继开辟,特别是刺桐路,沿着原来纵贯东海平原的平原渠而建,渠东为刺桐东路,渠西为刺桐西路,今日泉州市区“六纵六横”的道路格局的“六纵”形成。“六横”则是,由市区通向石头街的泉秀公路1990年拓宽改造,变成城市主干道泉秀街,后来它的南边又开辟宝洲街,北边连接九一街开辟丰泽街。紧接着,1995年涂门街、1996年东街先后拓宽改造,开辟了东湖街、湖心街。1998年,连接涂门

8、、津头铺的津淮街也拓宽改造。这些道路,有的是自身连接其他道路可以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