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

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

ID:33588466

大小:2.32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2-27

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_第1页
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_第2页
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_第3页
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_第4页
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虚与印顺判教思想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中央民族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本人完全了解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中央民族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1)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等服务;(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央民族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及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和中国学术期

2、刊(光盘)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己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酌;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作者暨授权人签字:与色‘乙\)20I*年≥月汐日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

3、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字:\I?爱乙/20f中年蜘加日摘要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印度流传到斯里兰卡、中国、日本等多个地区,发展出多种独特的佛教文化。佛教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特征都各有不同,当我们来学习与研究佛教时要面临帙卷浩繁的文献海,实不知从何处入手。佛教自身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判教的方法,判教使得佛教对其问题的不同解释得到了划分和整理,为信奉与修持佛教者提供了一个进入佛教的切入点。近代以来,最具

4、影响的判教理论要数太虚与印顺两位大师提出的三宗说(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与三系说(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这革新了传统“空"“有”二分的理论框架,将如来藏一系经典独立出来,给予深受如来藏思想影响的中国佛教一个新的审视。虽然三宗说与三系说所判定的范围与抉择的经典基本一致,但其中的细微差异依然显示出太虚佛学与印顺佛学的巨大不同。本文将从三宗说与三系说名目的差异入手,深入分析两人对佛法抉择的差异及各自的佛学立场差异,进而了解两人整体佛学的诸多异同。第一章通过对近代以前的旧判教说做一简略概述,突出太虚与EpJi颐安立第三宗的革新思想。第二章从名目的比较中,分析出“法性空慧

5、宗"与“性空唯名论”的差异在于对“空”宗范围的抉择不同,对“空"与“有"的侧重不同;“法相唯识宗"与“虚妄唯识论’’的差异在于对“法相”与“唯识”宗依关系的看法不同;“法界圆觉宗"与“真常唯心论”的差异在于两人对如来藏一系佛学的价值判断不同。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太虚与EpJi颐不同的佛学立场、“人病”与“法病”的不同观点、不同的佛法观及佛身观、治学的个人特质等,最后总结为太虚与印顺对“方便”与“般若”、“实践”与“法理”的侧重不同,最后通过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共同的大乘精神作出总结。关键词:太虚EpJiF顷判教三宗说三系说AbstractSinceitsfoundingbyGaut

6、amaBuddhamorethantwothousandyearsago,BuddhismhasspreadfromIndiatoSriLanka,China,Japanandmanyothercountriesorregions,resultinginavarietyofuniqueBuddhistculture.Therefore,Buddhismhasdisplayedheterogenouscharacteristicsindifferenttimesandgeographicregions.TheheterogenousnatureofBuddhismtogetherwiththe

7、hugeliteratureaddstothedifficultiestostudyBuddhismfromtheverybeginning.BuddhismitselfhasofferedapartialsolutiontothedilemmaanddefineditasPanjiao.Panjiaosolvestheproblembyclassifyingthedifferentinterpretati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