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感受“乡村脉动”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

ID:33607500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7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_第1页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_第2页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_第3页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_第4页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回家,感受“乡村脉动”2014年02月09日07:18    来源:人民日报编者按: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每个人记忆中最美丽的底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家”不同,每年的春节回乡之旅,对常年奔波在外的记者来说,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丰收背后的喜忧、农民生活的变迁,这些看似“老套”的主题,其实恰恰最有“味道”,最值得咀嚼。因为时代大潮裹挟下的乡村巨变,就蕴藏在这点点滴滴之中。乡村公路已经硬化,打工收入几成农家全部收入看南埂村“城乡一体化”本报记者 高云才雾霭,把乡村的天空拽得很低。此起彼伏、时断时续的新年鞭炮声,把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南埂村引入

2、了马年的第一天。傍晚时分,记者走进了几个农户的家,同村民们聊起了他们对“城乡一体化”的期盼。乡村公路虽是硬化路,但想错车太难了村民吴强尽管已经年近半百,但因为长期在沈阳打工,思路蛮清楚。“城乡一体化?搞不清楚哪一年可以最终搞成,乡亲们倒是很盼望的。”老吴说:“老乡们看得到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首先是路。过去,村子里一下雨,路就没法走,到处是泥。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虽然是石子路,但毕竟下雨天走路方便了。村子里的石子路连着乡村公路,但乡村公路有一个缺陷,虽然是硬化路,可只有一辆轿车那么宽,想错车太难了。其次是水。村民过去吃水,要么到邻近的长江里去担水,要么到附近的沟塘里取

3、水,因为水不太干净,所以,讲究点的村民就用明矾净化后再吃,不太讲究的村民,等水稍微沉淀变清后就吃。南埂村在圩区,过去吃水,常吃到有血吸虫的水,不少人患上了血吸虫病。现在,大观区在南埂村附近修建了自来水厂,城乡居民共用“一管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再就是合作医疗和新农保。过去村民见到最多的人是“赤脚医生”,现在村里有了卫生所,更重要的是,农民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平时缴点钱,看病的时候有国家补助,还能报销一大半。另外,新农保也让农民养老有保障。“城乡一体”得有个过程。初看,以为南埂还是原地踏步,但仔细想想,确实,“城乡一体”让村民享受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村民有很多新愿

4、景,比方,垃圾围村没有解决,住房没有新的规划,小学校的师资有待补充……打工收入几成农家全部收入,为了生计一家人不能常在一起分田到户时,他春(化名)家是4口人,人均分田1亩左右,一年种一季棉花,一季小麦,轮作油菜和玉米,复种算上,1亩地收入满打满算也就是2000多块钱,孩子要念书,家里的房子要新盖,老人要养……他春处在“收入饥渴”之中。因为地里种不出多少钱来,他春开始学布花编制手艺。10年前,师傅介绍他去西安搞布花编制,一个小作坊,他带领媳妇和儿子,没日没夜地干着。靠信用赢得市场,也赢得了收入。他的小作坊,现在每年的收入是10万元,比在家种地强多了。现在,他全家已在西安安营

5、扎寨,还在郊区为儿子按揭买了套小房子。除了市场时好时坏外,最令他不顺心的事是,经常有一些部门以办这个证那个证为由来罚款,要正规发票就罚得多,开个收据或不要发票就罚得少。所以,为了维持生计还得忍气吞声。同他春经历相差无几,南埂村2000多适龄劳动力大部分都在外打工谋生。地,转包给别人;转包不出去的话,就撂着荒。虽然心痛,但也没什么好法子。正因为如此,打工收入几乎成了南埂村村民的全部收入。村民打工的年净收入水平不低,平均线都超过1.5万元。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南埂村“打工经济”渐成气候。平时,村子里青壮劳力都不见了,因为过春节,再远的路,打工的村民都要回家看看。他春说:“其实,

6、家里已一年没人住了,但在西安,总不认为那是自己的家,南埂才是。”望着即将擦黑的天空,他春说,很多打工的家庭有一个心病,为了生计,这个城市一个,那个城市一个,搞得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假如夫妻不在一起,儿女不在一起,还是很纠结的。从庄稼汉到职业农民,粮农诉说丰收背后的喜与忧吨粮田离咱有点儿远本报记者 赵永平喜:耕牛下岗,铁牛上岗,种地越来越轻松挂灯笼,拉大纸,贴春联,年三十这天,堂叔武学玉一家忙碌着。在山西寿阳县立元村,武学玉算个精明人,当过30多年村干部,种地也是把好手。“今年收成不错,亩产上了1600多斤!”寒暄几句,堂叔指着院里堆得小山一样的玉米说,过完年就能卖了,照现在

7、行情,一亩稳赚1000多块。“过去城里人叫咱‘庄稼汉’,现在是‘职业农民’。”同样是种地,武学玉觉得最大变化是轻松了:“耕牛下岗,铁牛上岗,政策实惠,粮价得劲,我种的25亩玉米,总共干不了2个多月,一年能收入2.5万元,挣得不比在外打工少。”这几年粮食连年丰收,武学玉认为关键是迈了两大步:第一步是良种。五年前,爱赶时髦的堂叔用上先玉335种子,通过高效密植,每亩从300多株增加到4400株,“这品种抗倒伏、成熟好、脱水快,当年亩产就翻了番。”第二步是农机。2012年他享受国家农机补贴,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配套了旋耕机、点播机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