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

[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

ID:33624691

大小:57.27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2-27

[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_第1页
[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_第2页
[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_第3页
[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_第4页
[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虚词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虚词的作用』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1=1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刘知儿说:“夫人枢机之发,++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Z端也;焉、哉、矣、兮,断句Z助也。去Z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史通》卷六《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左传•襄公十七年》:“而何以山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九“……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加为字,不能成句。还

2、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语气缓和。若加“Z”字,约分为三种:1.加“Z”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Z,徳畜Z,长之,育Z,成Z,熟Z,养Z,覆Z……’叠八'Z'字,无穷Z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颍川语小》)2.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冇Z

3、,维其冇Z,是以似Z。”六句中用八个字,显而易见,少“Z”字则文意不整。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熹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屮动词4个,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Z字为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Z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开封城门额有“朱雀Z门”,便问赵普何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

4、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Z卬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Z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I•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Z。如《诗经•邺风•雄雉》“道Z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Z,诗文中类此颇多。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珞之际,轩轻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J柳州(柳宗

5、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熄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虚词由实词而來(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Z、以、于等字,今口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助词)Z字,多非木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如歇语词)

6、亦为“间”。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禅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木声或举木声,木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我尝读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和杨树达《词诠》等书,他们解释虚词一字多至十余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也不说明其所以然,乃至写此书时反复思考,始知其所以然。清朱骏声说假借的虚词,是“依声托事,谊不在形而在音。意不在字而

7、在神,神似,则字原不拘,音肖则形可不论”(《说文通训定声》卷一《假借》)。例如《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尚书•微子》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Z间,盖语辞Z有音无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无字,或在字音Z间。故《尔雅》说:“虚,间也。孑L、魄、哉、延、无、之,言间也。”所谓间,即虚词处于字和音之间,如处于“基其”二字之间,不是基也不是其,只把它们读浊音就对了。可知假借的虚词用法,不在字而在音。义随音转,音也随意转。所以解读古书中的文言文,理解虚词的作用和假借,至关重要。把握虚词之义,要结合上下文句语气

8、和意义而定。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义,也不能随便取义。虚词主要分为歇尾词、连接词、介词、系词、感叹词、发词、副词等。在此着重就歇尾词、连接词顺次论Z……(以下略)。(摘自黄现皤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躇学术论文选》第410-41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