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ID:3366894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8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_第1页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_第2页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_第3页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民族中学何延勇【教材分析】山地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地。这一课,我们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褶皱山系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内力、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完地质作用,已初步掌握内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如何将内、外力因素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一定的难度,且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褶皱山系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但对于形成过程不够直接形象,因此本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运用讲授法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多运用身边的实例、地理图片甚至制作动画来体现地理成因,才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和理解能力。【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2.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l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是板块活动。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褶皱山背斜和向斜成因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背斜和向斜实际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教学重点与难点】l教学重点1.理解褶皱的含义;2.掌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l教学难点1.能正确通过岩层新旧判断背斜和向斜;2.掌握背斜、向斜的实际地理意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

4、法、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媒体】板图、多媒体、部分教具【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旅游当中遇到的山地为例导入(白板展示图片)山地就像是整个地球表面的骨架。它们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种——褶皱山。(板书)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师精讲】(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师:大家认为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又是什么?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生:略师:褶曲有两种基本

5、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岩层一般形态上来说,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而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背斜往往表现为山岭,而向斜一般表现为山谷。(板书)师:但是,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幻灯片展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师:为什么背斜会成为谷地,向斜会变为山岭呢?生(教师引导):背斜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底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

6、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板书)师:可见,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教师指导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生(教师引导):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根本依据。师:的确如此。(观看PPT)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板图)现在我们已经学会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我们学习背斜和向斜是为了对人类有所帮助。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它们有哪些

7、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实际意义呢?(小结):背斜是天然的油气储存场,向斜是地下水的温室。此外,背斜由于天然的拱形形态,还能够打隧道,在顶部建采石场,为建筑所用。(板书)(播放世界著名褶皱山系图片)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这些大型的褶皱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生(教师引导):板块挤压带来了褶皱山系。因此褶皱山系都分布在

8、板块的消亡边界。【活动探究】P74(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最好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活动3则是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师:下面我们通过三个练习来检测一下大家学习的怎样。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