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学案

《一面》学案

ID:33720760

大小:3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2-28

《一面》学案_第1页
《一面》学案_第2页
资源描述:

《《一面》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主备人杨永春年级六年级课题一面课型新授教学方法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情景导入自主探究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地窖(yàojiào)摩挲(shāsuō)颓唐(tūtuí)熏黑(xūnxiōnɡ)虐待(lüènüè)赫然(hèchì)抖擞(shùsǒu)憎恶(zēnɡzènɡ)2、辨字组词踱()窖()挲()姿()镀()窑()娑()咨()3

2、、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到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你就是——”()(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4、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简要地把文章主要内容写下来。5、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大家交流前孙中学“学•议•讲•练”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展评

3、析疑先自读自悟,然后合作、交流学习,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1、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作者对外貌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的人。2、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呢?拓展延伸致颜黎民(节选)鲁迅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

4、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那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籍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

5、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1、这是写给的信中的几段文字,主要讲了,从中可以看出鲁迅。2、鲁迅就读书问题提出哪几点建议。3、读句子,回答问题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个句子以来打比方,说明只有,才能。“许多花”比喻“蜜”比喻。当堂达标(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1、川流不息惶然大悟囫囵吞枣2、稀奇刺猬团聚3、至敬厨房络绎不绝4、兹养深奥详细(二)下面带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1、鸡冠冠军张冠李戴冠心病2、银项圈圈套

6、猪圈圈定3、小号号哭号外北风怒号4、数不清数落数九寒天数一数二(三)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1、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他的父亲叫他闰土。2、闰土回家去了。我深深地思念着闰土。3、闰土会刺猹。闰土会捕鸟。2/2本课小结:教学反思:相关链接关于《毁灭》和《铁流》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鲁迅十分重视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文学,尤其注重介绍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鲁迅着力推荐的作品是法捷耶夫的《毁灭》和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

7、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