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

ID:33731314

大小:61.4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8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_第1页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_第2页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_第3页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_第4页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功能语言学视阈下《庄子》英译本元功能对比研究庄少霜信阳师范学院摘要:《庄子》是古代圣哲庄子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本文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比较研究中美两国译者的《庄子》英译本,即汪榕培和梅维恒在传递原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上的界同,并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展开综合分析,为典籍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对中国典籍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功能语言学;《庄子》英译;元功能;作者简介:庄少霜(198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基金:信阳

2、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描写翻译学下的《庄子》概念隐喻翻译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5027、引言《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智慧结晶,其名享誉世界。《庄子》乂称《南华真经》,被世人赞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该著作在全世界存在大量译本,是许多外国读者争相阅读的屮国古代哲学书目。其中,英译本便多达二十多种。现选取同一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同国籍(中美),颇具代表性的译者汪榕培和梅维恒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韩礼徳提出的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支撑,对两个译木进行比较性研究。汪榕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典籍翻译家,曾先后完成

3、多部典籍英译工作。其《庄子》英译本行文流畅,重塑了原作的艺术风采,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译作。相比之下,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庄子》英译倾向于忠实传递原文意象和语言诗学魅力,因此语言颇为生涩。鉴于国内早期的《庄子》研究主要集中于校勘、注释或文学和哲学价值上,而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甚少,这里着重探讨两个《圧子》译本在传递原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方面的异同,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展开综合分析。二、《庄子》英译本的功能语言学分析《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是庄子宣扬其积极

4、无为、与自然和谐共处、安贫乐道精神追求的伟大著作。该书具有说明性和交际性等特点,文本兼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里试对《庄子》两个译木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分析二者在这三种意义上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并作相应的翻译效果评估。1.概念功能语言的概念功能主要关注信息内容。“人们用语言来描述主客观世界,包括各类事件、情形以及所牵涉的人与物。”(Barnett,1980:28)概念功能由两个子功能组成: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语言可以有效描绘物质世界的任何实体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小句的经验功能在于将一连串百变无常的事件

5、进行有序排列,功能语法称之为“过程”(process)。而及物性(transitivity)正是实现整个小句概念功能的语法系统,体现人类经验的六个过程,即物质过程(material)、心理过程(mental)、关系过程(relational)、行为过程(behavioural)、言语过程(verbal)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Halliday,1994:106)根据功能语法屮的及物性理论,人们用语言反映外部和内部经验时,经常需要借助及物性系统表达某一意义潜势,具体即涉及上述六种过程,不同过程承载的

6、意义不尽一致。在翻译活动中,改换原文过程类型有可能导致意义发生变化。(程晓堂、梁淑雯,2008)因此,考察原文和译文元功能对等能够评判译文在交际情景中是否成功实现其翻译目的。在《庄子》英译屮不难发现,汪榕培译本和梅维恒译本在多处对及物性过程的处理较为类似,所以在传递原文的概念意义上区别不大,但不排除少数地方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两位译者的译文分别如下:SupposethatyouandTargueoversomething

7、.TfyouwinandTlose,areyouindeedrightandamIindeedwrong?(汪榕培,1999:37)Supposethatyouand1haveadispute.IfyoubeatmeandIlosetoyou,doesthatmeanyou,rereallyrightandI'mreallywrong?(Mair,1994:23)原文中的动词“辩”即辩论的意思,“胜”为战胜,因此原文前三个小句是物质过程的动作过程,动作者(actor)是我和你。汪榕培和梅维恒对该句例的处理类似,将

8、“辩”分别译为"argue”和"haveadispute",没有改变原文的过程类型。然而,在下一句例中,二者的译文出现了明显差界。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庄子•庚桑楚》Ifyoukeepexternalthingsinyourmind,youwillloseyourinbornnature.(汪榕培,1999:395)Affairswillenterintohim,an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