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太虚”的理解

对“太虚”的理解

ID:33761828

大小:42.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1

对“太虚”的理解_第1页
对“太虚”的理解_第2页
对“太虚”的理解_第3页
对“太虚”的理解_第4页
对“太虚”的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太虚”的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对“太虚”的理解在《正蒙》中,以“太”之极致义来规定的共有三个概念,其一是《正蒙》开篇《太和》首段的“太和”,其二是《太和》第二段起首的“太虚”,其三是出现于《参两篇》首段的“太极”。与其他两个概念相比,“太虚”散见于《正蒙》《语录》各处,是运用较多的概念,因而也是形成最早的一个概念,是理解张载哲学性质最关键的一个概念,但同时也是最难把握的、最易引起分歧的概念。太虚一词,始见于《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于太虚”,此处对“太虚”的理解有多种观点,在此暂取一种,将其理解为广袤无限的空间。丁为祥在其著作《虚气相即》里认为“太

2、虚”涵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正月》里的“民今方殆,视天梦梦”,这一“梦梦”是对天的摹状与描写。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道原》也有“恒先之初,洞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从《诗经》到《庄子》再到《黄帝四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太虚最初是对天或天之虚空空间的直接描写。汉以后,宇宙论肇兴,将原本作为天之虚空状态词的太虚理解为天地的始源、宇宙的本根。如《管子·心术上》说,“天之道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把天说成是无形的虚空,又把虚说成万物的起源。《黄帝内经》比较明确的描述了太虚作为万物始源,“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太虚寥廓、肇基化

3、元,万物资始,五运中天”,把太虚理解为一个外垠无限大的宇宙空间,并且浩瀚无际的太虚是万物的起源。秦汉以后,有学派把太虚认为是比天更高的范畴,如《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这里的“虚霩”也就是“太虚”的意思;又如《列子·汤问》张湛注“夫含万物者天地,容天地者太虚也”。这样,太虚逐渐由天之空间广延向时间上的始源转进,最后成为时空的统一。而有的学派把太虚予以神化,认为“太虚”等同于佛性、真如,是“不可思量”的东西,此种观点多见于佛教哲学,例如东晋僧人道安以“萧然与太虚齐量,怡然与造化俱游”来形容人修炼到像太虚一样的宽广无限,像造化一样的自在无系的境界,用

4、以比喻禅定时的心理状态。《慧海语录》中记载:又问:“如何是法有宗旨?”师曰:“随其所立,即有众义,文殊于无住本立一切法。”曰:“莫同太虚否?”师曰:“汝怕同太虚否?”曰:“怕。”师曰:“解怕者不同太虚”所谓“无住”,就是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处于因缘联系和生灭无常之中,没有自性,不可捉摸,空无所住。“无住”在佛理中通常被当做一切现象的本原,成为“佛性”“真如”的另一称谓。慧海认为“无住”犹如无形无象的太虚一样,正是“无住”的虚空性质,才使它成为佛教因果报应等一切法得以成立的保证,不懂太虚,就无法理解“无住”,在这里太虚就被说成类似精神性本体的东西。法藏《华严经探

5、玄记》认为太虚是无法思量的,“夫以法性虚空,廓夫涯而超视听,智慧大海,深无极而抗思议”,认为人们根本不可能认识这个无法测度的包容一切的法性虚空。(佛教所讲的太虚或虚空失去了先秦道家所阐明的朴素的性质)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回答屈原《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时说“规毁魄渊,太虚是属”,柳宗元利用天文知识说明日月星辰在太虚中的存在和运行,太虚是“无极之极,漭瀰非垠”的无限空间。宋代王安石在注《老子》“反者道之动”时说“则风之行乎太虚可谓弱矣”,太虚仍有空间的指谓。司马光《潜虚》一文,认为“万物皆祖于虚”,又说“人之生本于虚,虚然后形,形然后性,性然后动·····终则返于

6、虚也”,司马光将“虚”视作万物的始源。与前期或者同时代思想家相比,张载“太虚”观念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张载强调“太虚”与气的不可分割,但却超越于气的特性。在张载之前也有许多思想家描述了太虚与气的关系,如《淮南子•天文训》“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把天地未形成以前的混沌一片叫做“虚霩”,最根本、最原始的就是虚霩,虚霩是宇宙的最高本原。《化书》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是说,虚依次经过神、气、形的过程产生万物而充塞宇宙;万物经过形、气、神的过程而又复归于虚。虚、气、物的相互转化,就

7、是万物的生灭循环。这里,虚被说成是气的主宰和万物的归宿。但张载坚持太虚与气不是前后的相生关系,也不是空间与内存实物的关系,而是共在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既超绝形象又内在其中的关系,这种不可分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太虚超越于气之聚散及其万象之上,也正因为这样,太虚才成为天地万物的形上本体,太虚本质上是超生化、超流变的绝对本体,所谓“金铁有时而腐,山岳有时而摧,凡有形之物即易坏,惟太虚无动摇”以及“太虚者天之实也”、“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就是就太虚之超生化、超流变之本体意而言的。第二,太虚同时内在于气之聚散生化的过程中。如《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知太虚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