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

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

ID:33858960

大小:1.20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3-01

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_第1页
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_第2页
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_第3页
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_第4页
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傅晓霞吴利学内容提要本文从生产效率不同要素节约倾向角度分析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利用改进后的CES生产函数系统方法和省级地区面板数据识别了技术改进倾向,并研究资本深化、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市场扭曲等因素对中国要素回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劳动节约倾向,但改革初期体制变迁的资本节约倾向比较明显,致使劳动者报酬份额略有上升后相对稳定;近十多年来资本配置效率的改进速度明显放缓,同时技术进步过于依赖引进与模仿,导致要素效率改进的劳动节约倾向过于强烈,是劳动者报酬份额持续大幅下降

2、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偏性效率改进CES生产函数系统技术进步路径引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又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参见图1),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为寻找改善收人分配格局的有效措施,近来众多学者对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展开了不同层次讨论,如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a、b)、傅晓霞: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100081电子信箱:fuxiaoxia77@163.corn;吴利学(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100836电子信箱:wulixue@s

3、ina.corn。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o9O2o02)、(7120323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一12—099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019)及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本文的早期版本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等讨论会报告,作者感谢参会人员的评论以及匿名审稿人的修改建议,当然,文责自负。世界经济2013年第10期·79·偏性效率改进与中国要素回报份额变化罗长远和张军(2009b)等利用产业与部门分解方法分析了国民收入分配变化的来

4、源,特别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份额”进行了讨论;白重恩等(2008)从企业目标和劳动议价能力角度出发,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导致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的主因;李稻葵等(2009)与龚刚和杨光(2010)等强调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素,认为就业结构变化才是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的关键;罗长远和张军(2009a)、邵敏和黄玖立(2010)等试图从要素流动角度解释全球化对中国劳动者报酬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对外开放等因素在要素报酬份额变化中的作用程度。图1中国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图2部分国家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资料来源:详见第三部分的数据说明,下同。

5、这些研究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的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认识,但从对劳动者报酬下降机制的解释来看也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首先,英美等发达国家和日韩等后发国家的历史经验都表明,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持续下降。正如K~dor(1963)所总结,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要素回报份额却没有出现上升或下降的长期趋势。①尽管有些后发国家(地区)经济起飞时曾出现收入分配恶化的现象,但并非所有国家(地区)都是如此,尤其是劳动者报酬份额持续下降的情况却并不多见(托马

6、斯等,中译本,2001;速水佑次郎,中译本,2003;Fei等,1979;李实等,1998)。例如,在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日本和韩国的劳动者报酬份额都先是向发达国家趋同而后基本保持平稳(参见图2)。①虽然也存在短期波动,但变化幅度很小且也不具有趋势意义。此外,图2中美国1993年的跳跃是因为受核算体系(SNA93)变化的影响;德国1991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可能与两德统一的特殊原因有关。世界经济$2013年第1O期·80·傅晓霞吴利学其次,现代增长理论深刻地揭示出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的技术进步才是发达国家要素回报比例保持稳定的关键:一方面,现代

7、经济中的新技术主要来源于有目的的创新活动,但只有节约相对稀缺要素的技术才能被市场广泛接受,长期来看企业的最优技术选择会刚好抵消掉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升级对要素回报的影响(Hicks,1932;Kennedy,1964;Acemoglu,2003);另一方面,中短期内企业也会对生产条件和创新环境做出反应,经济景气状况、国际市场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变化同样是通过技术因素才影响要素收入份额(Bentolila和Saint-Paul,2003)。由此可见,技术是决定各国生产结构和收入分配的根本力量,即使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影响了要素分配,其背后也一定有

8、更深层次的“技术”原因。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会直接改变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需求结构。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通常是包括制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