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

ID:33921130

大小:52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2-28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_第1页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_第2页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_第3页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_第4页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陈玉宇/黄国华原载《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作者简介】陈玉宇/黄国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了1952—2002年数据研究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我们发现:(1)计划经济时期,地区间的不平衡持续上升,到七十年代后期达到顶峰。八十年代地区不平衡有所下降,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有上升趋势。(2)初始时期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比重)相当大程度上解释了1978—2002期间各省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快,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慢。

2、我们还对所有制改革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分析。【关键词】不平衡增长/所有制改革一、引言    1952年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虽然中途被各种政治运动打断,①但总体看,在过去五十多年中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按可比价计算,200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40.4倍,年均增长7.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18.1倍,年均增长6.0%。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进器:1978—2002年,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9.4%,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8.1%。②    与

3、整体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同样引人关注的另一事实是地区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1952年到1978年、1978年到2002年增长最快的三个省市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5.7%和10.9%,增长最慢的三个省市平均增长速度则为1.8%和6.4%。2002年,上海的人均GDP是贵州的16倍,而1952年只是6.3倍。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异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些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收入不均等程度已处于高端水平,③其中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总体收入差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贡献率为50%左右。④    本文关心下列两个问题:什么因素和力量导致地区间长期经济增

4、长速度的差异?这些力量在1978年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前后有什么异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地区差距问题的根源,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讨论与制定提供参考。    人均经济增长来源于人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因素。Solow模型认为经济存在一个稳态的人均资本存量,持久的经济增长最终来自外生给定的技术进步(Solow,1956)。八十年代末以来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强调技术和知识有意识的积累,以及技术和知识的外部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Romer,1990;Lucas,1

5、988)。因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强调知识和技术的迅速扩散和非竞争性,它为我们理解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期经济增长很有帮助,但是对于解释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有很大局限。如何解释国家或地区间的增长差异,正越来越为增长经济学家所关注(Mankiw(1995))。一些经济学家重新强调制度安排的作用,特别是产权结构在造成地区或国家间增长差距的第一层次重要性,比如Acemoglu(2004)。因为只有产权得到较好保护,人们能够保证自己投资的收益,那么社会才会有更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有较快的经济增长。    本文中将考察1952年以来各地区长期经济增长

6、的特征。我们根据重要的历史事件把50年的数据分成数个时期,考察了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在不同时期的收敛性和决定因素。1952年到1978年,中国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在这个转轨过程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重点考察所有制结构在不同时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以及所有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几个机制。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国有经济比重越大,后续期间的经济增长率越低。原因可能是国有经济强大的地区,忽视或者限制了更有活力的乡镇企业与其它类型成分的发展。    我们还考察了财政收入比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改革

7、开放后期,它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负面因素。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密度、农业人口比重与后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我们猜测的这一关系来自市场规模效应。因为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开始的规模都很小,产品主要供给本地市场,劳动力也来自当地居民,因此人口密集、农业人口比重高的地区拥有较大的潜在地方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而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二部分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背景情况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第三部分是关于经济增长差异以及原因的经验分析。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所有制结构和其它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

8、机制。最后在第五部分作简要总结。二、背景情况和理论    1.两个基本事实    我们在图1描绘了各地区1952年和2002年人均GDP的相关关系。横坐标是195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