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

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

ID:33984944

大小:1.37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3

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_第1页
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_第2页
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_第3页
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_第4页
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_第5页
资源描述:

《吳鎮烽:“魚鼎匕”新釋(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84“魚鼎匕”新釋(首發)吳鎮烽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山西渾源出土的所谓“魚鼎匕”,是春秋末期趙襄子所滅的代國遺物,原藏羅振玉,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殘長18.87釐米。匕頭作橢圓形,淺弧形内凹,長柄扁平,柄與匕頭連接處向上斜曲。柄殘斷成三截,中缺一小段。正背面有錯金銘文,現存36字。先後著錄於《貞松堂集古遺文》、《貞松堂吉金圖》、《三代吉金文存》、《小校經閣金文》、《金文總集》、《殷周金文集成》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先後有

2、王國維王國維:《魚匕跋》,《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李零李零:《魚鼎匕新證:〈十六經〉中的蚩尤醢》,《李零自選集》76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詹斳鑫詹鄞鑫:《魚鼎匕考釋》,《中國文字研究》總第2輯,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主辦。、臧克和臧克和:《〈魚鼎匕〉銘文有關器名性質新釋》,《考古與文物》2004年5期。、董蓮池董蓮池:《說山西渾源所出魚顛匕銘文中的“顛”字》,《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期。等先生考釋。各有發明。王國維在其《魚匕跋》中說“右魚匕銘,柄端折去寸許,其銘自匕面中間一行讀起,左行,轉至匕陰,又轉至匕陽第二行止…

3、…。匕面柄上折處,當闕一字,匕背當闕二字,匕背所闕,或是中有二字。”收稿日期:2014年11月23日發佈日期:2014年11月24日頁碼:11/1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84由於諸家在釋讀時都忽略了王國維的闕字告誡,均以現存的36字作標點句讀,加以詮釋,故使有些問題的解釋出現歧義,甚至於名稱都存在問題。2010年山西又發現一件“魚鼎匕”,當時在盛世收藏網僅刊載匕頭正反兩面的銘文照片,從照片所表現的特徵判斷,我認爲是真品,於是收錄於拙著《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

4、第十三冊,今年四月在北京見到了實物,該匕也斷成兩截,未修復,但茬口相合,不缺字,銘文沒有錯金,匕體鏽色斑駁,有些地方已鏽蝕得凹凸不平,個別字有所傷及,但無大礙。確屬真品無疑。蒙藏家贈送完整摹本,又在網上得到圖像,使其銘文得以通讀。爲方便稱道,故將上世紀出土的“魚鼎匕”稱爲“傳世魚鼎匕”(圖一、三),新發現的稱爲“新見魚鼎匕”(圖二、四)。收稿日期:2014年11月23日發佈日期:2014年11月24日頁碼:11/1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84圖一傳世魚鼎匕圖二新

5、見魚鼎匕兩匕造形風格一致,大小相若,銘文相同。新見魚鼎匕通長25、匕頭長6.5、寬4.7、柄長18.5、柄後端寬2釐米。正背面鑄銘文40字。今在前人考釋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對所謂的“魚鼎匕”作以新釋,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現按新見魚鼎匕寫出釋文如下:曰:(誕)又(有)氐(氏—是)(昆)尸(夷),述(遂)王魚(顚)。曰:欽(哉)!出斿(游)水虫,下民無(智—知),(參、三)目人之(蚩)蚘(尤)命,帛(薄)命入(羹),(柔)入(柔)出,母(毋)處(其)所。圖三傳世魚鼎匕銘文圖四新見魚鼎匕銘文收稿日期:2014年11月23日發佈日期:2014年11月24日頁碼:11/1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

6、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84“”,李零先生隸定爲“”,臧克和先生釋爲“之”,詹鄞鑫先生釋爲“徙”,借爲“蚩”,並將“又”字(包括“氐”字殘筆)和“”字,合成“”字,即蚘。今依新見魚鼎匕,此字還是以釋“”或“”爲妥,讀爲“誕”。這在金文中習見,如《麥方鼎》:“唯十又一月,井侯贊於麥,麥錫赤金,用作鼎”;沫司土疑簋“王朿伐商邑,令康侯啚于衛”。《師遽簋蓋》:“王在周,客新宮,王正師氏,王呼師朕錫師遽貝十朋”等。其意義即典籍中的“誕”,是一個發語詞。用於句首或句中,無實義。《書·大誥》:

7、“肆朕誕以爾東征。”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誕,發語詞也。”又“誕;句中助詞也。”《詩·大雅·生民》:“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用在句中也有表示一種時間先後關係,可翻譯爲“乃”。“氐”,傳世魚鼎匕中因斷失一截而缺失該字。各家釋讀時均忽略了王國維所告誡的“闕字”,故有所誤斷誤釋。氐,夷狄國。《詩·商頌·殷武》:“自彼氐羌。”陸德明《釋文》:“西方夷狄國。”“氐”與“氏”系一字之分化,在此讀爲“是”,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