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

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

ID:34004524

大小:61.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3

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_第1页
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_第2页
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_第3页
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_第4页
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探究综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以食草牲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重点。粗饲料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秸秆的饲料化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对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秸秆;饲料;利用中图分类号S2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3-103-02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紧张、耕地面积越来越小,发展以消耗精料为主的动物有一定困难,大力加速发展食草牲畜,逐步调整畜牧业结构,实现“精料

2、型”畜牧业结构向“节粮型”畜牧业结构转化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大方向。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我国面临草地面积逐渐缩小、草地因过度放牧导致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正在逐年增加,全国共有“三化”草地大约为0.9亿如2,大致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3,而且每年还在以66.67万km2的速度扩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实施了封山禁牧工程,食草牲畜已由自然放牧全面转向舍饲圈养,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牧草资源远远满足不了粗饲料的需求,必须开发新的粗饲料来源。秸秆是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秸

3、秆产量居世界第一。在禁牧、舍饲的条件下,秸秆是重要的粗饲料来源。但秸秆质地粗硬,直接饲喂存在适口性差、采食量低、消化率低、营养价值不高等缺点,不能满足食草牲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进行秸秆饲料加工转化技术的研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下着重阐述我国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几种加工处理技术与方法,以及未来的展望。1物理方法加工处理物理方法只是对秸秆的外形及结构进行改变,如切短和粉碎、浸泡、蒸煮、射线照射、热喷、膨化、颗粒化等,不改变秸秆的

4、化学组成,不能提高秸秆的营养成分,而且对设备、能耗的要求较高,进而使得生产成本过高,不易推广。2化学方法加工处理化学方法包括碱化、酸化、氧化和氨化,前3种由于生产成本高、污染严重、有些原料如果用量控制不当可引起家畜中毒等问题未得到推广。氨化用得较多,虽然可以部分改变秸秆的化学组成,提高秸秆的消化率,但液氨和氨水运输很不方便,氨损失率高,而且还有一定的不安全性。3生物方法加工处理生物方法处理(包括酶制剂处理和微生物处理),可提高秸秆质量而不造成环境污染,有可能成为处理秸秆的最好方法。秸秆经过生物处理后,能

5、改善秸秆饲料的适口性,提高牲畜的采食量和采食速度,显著增加营养成分,提高秸秆饲料的转化率,可以增强牲畜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并治疗肠道疾病,改善牲畜的肉、奶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利用生物方法对秸秆进行饲料化处理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ZhangJG和TakayoshiM探讨了微生物酶对秸秆发酵的影响[1-2]。宋颖琦等筛选出3种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霉,进行了产酶特性及其对玉米秸秆中粗纤维的利用率和玉米秸秆降解状态的研究[3],邓桂兰、王卫国、宋向阳等探讨了以秸秆为原料进行纤维素酶降解的工

6、艺条件,得出较好的工艺参数[4-6],陈庆森,、张功等对多菌种固体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进行了研究,优选出最佳的发酵组合和工艺路线及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发酵终产物中粗蛋白的含量和总秸秆纤维的转化率[7-8]o王占川发明了一种强力活性高效粗饲料微生物发酵剂,极大地提高了秸秆作为饲料的利用率,被授予国家专利[9]。陈合等利用菌酶共同降解处理玉米秸秆,发挥了酶、菌的相互作用,比单独加入酶或菌对秸秆的纤维素降解转化有更好的效果[10]O随着仿生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原型的存在有其本身的合理性,是长期生物进

7、化的结果,这为人类探索未知领域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模型,借鉴生物原型可以避免多次的试验和设计的循环。自然界的秸秆处理原型中,反刍动物对秸秆的利用以其处理量大、高效堪称自然界的典S3范,在反刍动物整个消化系统中,瘤胃对秸秆的作用最为重要,秸秆的降解和吸收主要在其中进行,所以可以应用仿生学原理模拟瘤胃进行秸秆处理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云兆雪在瘤胃仿生学的指导下,已能利用特殊的工程菌,如在霉菌、担子菌、细菌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农作物秸秆所含的纤维素降解为动物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的

8、优质饲料,从而产生了人工瘤胃发酵剂[11]。该技术提高了秸秆饲料的消化率,起到了饲料机械和物理化学方法所起不到的深度生化作用,但也应意识到,如果菌种选择不当则会造成瘤胃微生物菌群紊乱[12]。中国农业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自行设计了一套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其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为定量研究瘤胃生理、发酵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13-14]o4综合方法处理我国目前推广的一些饲料加工技术如青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