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计划的解读

学讲计划的解读

ID:34079416

大小:12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3

学讲计划的解读_第1页
学讲计划的解读_第2页
学讲计划的解读_第3页
学讲计划的解读_第4页
学讲计划的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讲计划的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讲计划》的产生:  2013年12月26日,市教育局下发了《“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和相关《实施意见》。2014年2月13日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讲计划”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两大抓手,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督导考核、教师培训、资金投入都要向这两项工作倾斜。”特别提出:“要强力推行《学讲计划》”。要求“必须市、县、校三级联动,集体攻坚”。强调“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科学推广”的“三推”行动策略。——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学讲计划》思考的背景:李

2、局长的六个“基于”:l  基于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l  基于改进教学方式的需要l  基于理论指导下专业教学设计的需要l  基于总结已有成功经验进行应用的需要l  基于信息化条件下高效发展的需要l  基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学讲计划》与“学讲方式”的内涵:《学讲计划》是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是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以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核心,以“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科学推广”为行动策略,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学讲方式”运用,推进课堂教学有

3、效性提高,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新突破。”《学讲计划》包括:实施“学讲方式”的主要目标、“学讲方式”的主要内容 、“学讲方式”的实施办法和“学讲方式”的实施要求等四个部分。  “学讲方式”是这个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学习理解“学讲计划”,重点在于掌握“学讲方式”的主要内容与实施办法。 《学讲计划》中实施“学讲方式”主要目标:   1,树立四个理念,回归教育规律:(包括树立“天赋”潜能的理念、自主学习理念、机会公平理念和教学民主的理念。)   2,改变教学行为,教师“人人达标”。   3,改变课堂生态,学校“校校过关”。(年内1/3学校

4、和教师达标;两年内2/3学校和教师达标;三年内教师全员和所有学校都要达标。市教育局将组织推荐评选“教改示范学校”)   4,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经过三年的努力使我市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大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效益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新的突破。) 《学讲计划》的内容特点:《学讲计划》内容详细,其主要特点有:   1,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包括罗杰斯、马斯洛、维果斯基、奥苏伯尔、陶行知以及建构主义、遗忘规律、学习金字塔等十种相关理论。   2,详细提出了“学

5、讲方式”的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教与学的具体要求。包括教学设计的“六环节”以及教师行为的“五步”与学生行为的“五学”。   3,具体提出了“学讲方式”的评价要点。包括一是学情调研和“以学定教”的情况;二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三是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四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4,明确提出了“学讲方式”的实施办法。包括理论学习、教研引领、赛课推动、典型示范、交流研讨和评价激励等。 ——如此详细、具体、明确的教改计划为多年来少见。      《学讲计划》的特点之一——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学习和求知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6、,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不能由教师强制而为,而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旨在通过知情统一的方式,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即以“真实、接受(或信任)和移情性理解”三个条件为内容的一种亲密和睦的人际关系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

7、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几种。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通过研究把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区别开来,主张既不要把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等同起来,也不要把发现学习与意义学习等同起来。他认为,新知识是通过“

8、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获得的。前者适合大量材料特别是理论材料的学习,后者更适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由于课堂里大多教学习材料是以语言文字材料呈现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以接受学习为主。他还指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