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

ID:34079961

大小:63.8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_第1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_第2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_第3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_第4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必修3模块综合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考点】百家争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智者学派)、宋明理学、启蒙运动【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局面提出

2、“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捉高社会地位的诉求。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可见①③体现了功利主义,故选A项。【答案】A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考点】中西文化对比【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

3、力。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1613—1682年)生活于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郭守敬生活于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

4、比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与18世纪的清朝屮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于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故选A项。【答案】A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

5、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淸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槪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斷扩展和完善,它

6、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问题:(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屮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屮国思想解放潮流(“屮

7、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人文集”和设问中的提示“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第(2)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及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可以结合信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19世纪中叶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第(3)问考查西方民主思想的变化,注意答题角度“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第(4)

8、问具有开放性,注意根据第(2)(3)问总结分析思路,明确答题角度(含义或用法变化过程及原因)【答案】(1)与科举制相关。(2分)目的:“究天理”(或明道徳(宣传封建伦理道徳),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2分)(2)内容变化: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工业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启蒙(思想观念解放)。(4分)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