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4084724

大小:137.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3-03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吕梁市泰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泰化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化B.尊崇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并结合所学

2、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19-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黄老”“刑名”可知分别是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内容,两者在申子、韩非身上的体现说明不同学说之间的结合,故A项正确;道家与法家思想不

3、可能一致,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没有出现思想大一统,故D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道家、法家思想【名师点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文化上,经济政

4、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3.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答案】C【解析】试题

5、分析:胡适的意思是老子、孔子和韩非子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的思想家都是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现了政治、经济决定思想的理论,因而是正确的,故选C。社会的大背景决定了思想的发展。战国百家思想都是因为战国时期大动荡,各家都提出了拯救社会的主张。其他各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9-【名师点睛】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

6、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4.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的理解,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质,因此C

7、符合题意。ABD三项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已经提出,排除。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修养论(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共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19-内容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影响①都有助于维

8、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5.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