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

ID:34122466

大小:365.5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3-0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7、8单元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型新授课题25、矛和盾的结合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备课整理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教学重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复备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

2、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2、同座交流交流。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教学过程复备四、指导写字

3、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2、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b、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五、实践活动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型新授课题25、矛和盾的结合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2课时备课整理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教学重点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难点理

4、解课文内容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复备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3、全班交流。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5、,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教学过程复备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2、齐读这段话。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写字抄词1、练习其他7个生字。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实践活动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矛进攻集合盾防守坦克教学反思课型新授课题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备课整理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6、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教学重点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复备一、揭题、审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学生自学课文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生

7、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三、检查自学情况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3、简介卫国战争。教学过程复备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

8、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五、讲读课文第一段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2、讨论思考。3、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