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

ID:34245493

大小:65.4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4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劝学-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一语文《劝学》导学案审核人:制作时间:制作人:课前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熟读谍文,弄洁字音.3•基本把握文章内容.二、文题及背景: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

2、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2•探寻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

3、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讲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3・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啲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三、基础导练:1•识字注音:(1)重点字木直中()绳•轉()以为轮•虽有槁

4、暴()•金就砺()则利•)()须臾(省.参.a(•)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蹉(■)步骐()•骥()一跃•驾(•)马十驾,锲()•而不舍金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之所学2、(2)多音字①一语中的②久假不归♦♦中流砥柱寒假••③强劲强人所难倔强•••3•辫字组词⑴楫辑缉揖(2)镂缕偻褛(3)跋歧伎岐4•通读课文,把握结构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思考。)四、知识链接1、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5、(《神童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6、”,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课中探究案一、检查反馈,导入新课。检查内容

7、见《课前预习案》基础导练部分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词义。2.背诵课文前三段。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棘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轉使之然也。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8、无过矣。3•文段分析思考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②第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