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

ID:34265830

大小:2.57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3-04

上传者:U-24835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_第1页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_第2页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_第3页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_第4页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UDC密级学校代码:堇Q垒窆2劣麒程歹大署学位论文题目盘堂厶盘撞薤搓式垫固剑堑盟究英文Research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题目,l也iY垒姿迦坠d曼B丝£坠丛迹鲤丛Q盘!研究生姓名塞茧指导教师姓名——』丝垡L一职称—j塑坠一学位—谴±一单位名称盍墨垄三盘堂邮编壑QQZQ副指导教师姓名——』彗毡L一职称—』世L学位—』星±一430070申请学位级男lI:亟±.学科专业名称熬直丝叠墨壁墨论文提交日期.2垒量3生量Q月论文答辩日期2鱼13生曼2月学位授予单位盍丞堡三盘鲎学位授予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二毯童塞评阅入五困茑遂鱼勉2013年12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雅日期:趁2酶趁竭尼l丑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武汉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经武汉理工大学认可的国家有关机构或论文数据库使用或收录本学位论文,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研究生(签名):编导师(签名):孕牙日期玉f乡丰嘲I2-J孓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新变化,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背景下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大学是社会智力之源的汇集地,一直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协同创新理念在教育领域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协同培养人才的广泛性、密切性和深入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现状下,探讨协同创新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理论,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入手,对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特征。同时在分析当代大学作为单一人才培养主体的弊端的基础上,归纳了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的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实践冲突,指出了多元主体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各自应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此外还探讨了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多元参与主体典型模式,其中包括“并列式”、“交替式”、“底特律式”、“项目式”和“学徒式合作训练”,这些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具体包括: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和评估;改革课程体系,重视多元主体之间的课程开发项目。最后,针对之前的不足、美国的经验和我国大学的实践,在遵循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三原则(教育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互利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模式,具体包括:政府~学校一行业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一学校一行业企业为主导和行业企业一学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方案;并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提出设想,从利益协同、目标协同和政策协同三方面进行了机制构建分析。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协同机制;多元主体 AbstractWiththechangingofcurrentstructureofworldeconomy,innovationhasbeentheprimarydrivingforcein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krlowledgeinnovationalsohasbeenthecoreelementofnationalcompetitiveness.Underthiscircumstance,developinghumanresourcesandfulfillinginnovationhavebecomenationalstrategicchoice.Universitywhichgathersintellectsisresponsiblefortalentcultivation,scientificresearch,servingsocietyandculturalinheritance.ItplacesanimportantroleincollaborativeilllloVationsystem,whichregardsasthecombinationpo血ofscienceandtecMolog)randhumanresources.Becausecollaborativeinnovationislackofcorrectguidelineineducationalfield,itexposessomeproblemsintalentscultivationmodel,whichrestrictstmiversali锣,osculationanddepth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un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model.Againsterabackgroundanddevelopmentstatus,itisnecessarytodiscussrelatedtheoriesabout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talentscultiVationmodel,whichisimportantin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FromcoUaborativeinnovationviewpoint,thethesisanalyzestherelationbetween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un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modelandexplainstimescharacteristics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un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model.Basedonanalyzingmalpracticesoftalentscultivationseeinguniversityasthesinglesubject,itgeneralizesadvantagesandpracticalconflictswhichmulti—subjectssuchasauthority,university,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andindustryandenterprisetakepartintheprocessoftalentscultivation.What’Smore,itdiscussesAmericantypicalmodelsofmulti-subjectsparticipatingin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including“JuxtaposingModel”,‘‘AlternatingModel”,“DetroitModel”,“ProjectModel’’and‘'ACE”.Theabovemodelsrepresentpeople-orientededucationalprincipal,whichprovidesexperienceforOUr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un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model,namely,exertingmulti-subjectse髓ets,enforcingknowledgetransformationamongmulti-subjects,enhancinginformationcommunicationandevaluation,reformingcurriculumsystemII andattachingimportancetocoursesproject.Atlast,basedonabovedeficiencies,Americanexperienceouruniversitypractice,itraisefollowingthreeprinciples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un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model,thatisinstructive,coordinationmutualbenefit.Itputsforwardthreemodels,namely,authority-university-industryenterprisemodel;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ion-university-industryenterprisemodel;industryenterprise-universitymodel.Itgivessomeideasofmechanismconstruction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universitytalentscultivationmodel,includinginterestcoordinationmechanism,objectivecoordinationmechanismpolicycoordinationmechanism.Keywords:Talentscultivationmodel;Collaborativeinnovation;Coordinationmechanism;Multi—subjectsⅡ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21.2研究综述⋯⋯⋯⋯⋯⋯⋯⋯⋯⋯⋯⋯⋯⋯⋯⋯⋯⋯⋯⋯⋯⋯⋯⋯⋯⋯⋯.31.2.1国外研究现状⋯⋯⋯⋯⋯⋯⋯⋯⋯⋯⋯⋯⋯⋯⋯⋯⋯⋯⋯⋯⋯⋯⋯⋯31.2.2国内研究现状⋯⋯⋯⋯⋯⋯⋯⋯⋯⋯⋯⋯⋯⋯⋯⋯⋯⋯⋯⋯⋯⋯⋯。51.3相关概念界定⋯⋯⋯⋯⋯⋯⋯⋯⋯⋯⋯⋯⋯⋯⋯⋯⋯⋯⋯⋯⋯⋯⋯⋯⋯.81.3.1协同创新⋯⋯⋯⋯⋯⋯⋯⋯⋯⋯⋯⋯⋯⋯⋯⋯⋯⋯⋯⋯⋯⋯⋯⋯⋯..81.3.2人才培养模式⋯⋯⋯⋯⋯⋯⋯⋯⋯⋯⋯⋯⋯⋯⋯⋯⋯⋯⋯⋯⋯⋯⋯..91.4研究思路和方法⋯⋯⋯⋯⋯⋯⋯⋯⋯⋯⋯⋯⋯⋯⋯⋯⋯⋯⋯⋯⋯⋯⋯⋯101.4.1研究思路⋯⋯⋯⋯⋯⋯⋯⋯⋯⋯⋯⋯⋯⋯⋯⋯⋯⋯⋯⋯⋯⋯⋯⋯⋯⋯101.4.2研究方法⋯⋯⋯⋯⋯⋯⋯⋯⋯⋯⋯⋯⋯⋯⋯⋯⋯⋯⋯⋯⋯⋯⋯⋯⋯.11第2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协同创新的实践关联...⋯⋯⋯⋯⋯⋯⋯⋯⋯⋯⋯.132.1科技和经济协同创新需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32.2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协同创新⋯⋯⋯⋯⋯⋯⋯⋯⋯⋯⋯⋯⋯⋯⋯152。2.1协同创新理念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152.2.2大学多元主体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利益诉求⋯⋯⋯⋯⋯⋯⋯⋯⋯162.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特征⋯⋯⋯⋯⋯⋯⋯⋯⋯⋯⋯⋯⋯⋯18第3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主体及其协同现状分析⋯⋯⋯⋯⋯⋯⋯⋯⋯203.1我国大学作为单一人才培养主体的局限⋯⋯⋯⋯⋯⋯⋯⋯⋯⋯⋯⋯⋯⋯203.2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223.2.1政府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223.2.2大学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233.2.3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243.2.4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253.3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263.3.1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优点⋯⋯⋯⋯⋯⋯⋯⋯⋯⋯⋯⋯26IV 3.3.2多元主体在参与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冲突⋯⋯⋯⋯⋯⋯⋯⋯⋯⋯27第4章美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294.1美国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294.1.1“并行式”的协同模式⋯⋯⋯⋯⋯⋯⋯⋯⋯⋯⋯⋯⋯⋯⋯⋯⋯⋯⋯⋯..294.1.2“交替式”的协同模式⋯⋯⋯⋯⋯⋯⋯⋯⋯⋯⋯⋯⋯⋯⋯⋯⋯⋯⋯⋯⋯304.1.3“底特律契约式”的协同模式⋯⋯⋯⋯⋯⋯⋯⋯⋯⋯⋯⋯⋯⋯⋯⋯⋯..3l4.1.4“项目式”的协同模式⋯⋯⋯⋯⋯⋯⋯⋯⋯⋯⋯⋯⋯⋯⋯⋯⋯⋯⋯⋯。324.1.5“学徒式合作训练”的协同模式⋯⋯⋯⋯⋯⋯⋯⋯⋯⋯⋯⋯⋯⋯⋯⋯..334.2美国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经验和启示⋯⋯⋯⋯⋯⋯⋯⋯⋯⋯⋯⋯⋯334.2.1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344.2.2注重多元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354.2.3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和评估⋯⋯⋯⋯⋯⋯⋯⋯⋯⋯364.2.4改革课程体系,重视多元主体参与课程的开发⋯⋯⋯⋯⋯⋯⋯⋯⋯37第5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395.1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原则和依据⋯⋯⋯⋯⋯⋯⋯⋯⋯⋯⋯⋯⋯395.1.1教育性原则⋯⋯⋯⋯⋯⋯⋯⋯⋯⋯⋯⋯⋯⋯⋯⋯⋯⋯⋯⋯⋯⋯⋯⋯.395.1.2协同性原则⋯⋯⋯⋯⋯⋯⋯⋯⋯⋯⋯⋯⋯⋯⋯⋯⋯⋯⋯⋯⋯⋯⋯⋯405.1.3互利性原则⋯⋯⋯⋯⋯⋯⋯⋯⋯⋯⋯⋯⋯⋯⋯⋯⋯⋯⋯⋯⋯⋯⋯⋯.415.2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415.2.1以政府一学校—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协同模式⋯⋯⋯⋯⋯⋯⋯⋯⋯⋯415.2.2以科研院所一学校—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协同模式⋯⋯⋯⋯⋯⋯⋯⋯425.2.3以行业企业一学校为主导协同模式⋯⋯⋯⋯⋯⋯⋯⋯⋯⋯⋯⋯⋯⋯435.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445.3.1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利益协同机制⋯⋯⋯⋯⋯⋯⋯⋯⋯⋯⋯⋯445.3.2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目标协同机制⋯⋯⋯⋯⋯⋯⋯⋯⋯⋯⋯⋯455.3-3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政策协同机制⋯⋯⋯⋯⋯⋯⋯⋯⋯⋯⋯⋯46第6章结语⋯⋯⋯⋯⋯⋯⋯⋯⋯⋯。⋯⋯⋯⋯⋯⋯⋯⋯⋯⋯⋯⋯⋯⋯⋯⋯⋯..48j$C谢⋯⋯⋯⋯⋯⋯⋯⋯⋯⋯.⋯⋯⋯⋯.⋯⋯.⋯⋯⋯⋯⋯...⋯.....⋯⋯...⋯.⋯⋯⋯⋯⋯⋯⋯⋯⋯⋯.49参考文献⋯⋯⋯⋯⋯⋯。⋯⋯⋯⋯⋯⋯⋯⋯⋯⋯⋯⋯⋯⋯⋯⋯⋯⋯⋯⋯⋯⋯⋯5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V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下国家发展的新方向,同时还指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①纵观我国科技、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我国在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但同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体制机制构建不完善,具体表现在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科研院所承担了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企业未承担科研创新的主体责任;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大学、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各自孤立发展,管理系统各自独立运行,科技转化率低、相互协作运行差、资源浪费严重;科技研发从基础铺垫、创新开发研究到研究成果的应用都自成一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式”发展模式;监督、评价系统陈JB落后没有随科技发展做出相应转变。近年来各地区关于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做了不少探索,也出台了一些顺应时代要求协调集成的政策改变,但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协同进展并不明显,这些都对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圆这又一次重申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协同创新已经超过。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阴-中国高等教育,2011(9):4-6。张男星.协同创新筑起高校合作办学“新天地”D叼.中国教育报,2012--03--28(A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模式,这为我国大学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改革都指明了方向。1.1.2研究意义1.1.2.1理论价值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各学科之间强调更多的是融合,仅仅靠单一学科或大学作为单一主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协同创新”进行界定,虽然这次讲话主要针对的是科技方面的协同创新,但也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全面推进教育协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选择,是高等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理念还比较陌生,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出发,把握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时代特征,为创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拓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视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1.1.2.2实践价值第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是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多数大学都采用均布式的课时安排,每周学时少但时间跨度大,导致大学教师很难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深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也很少能在行业企业得到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少之又少,从而企业没有担负起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责任。通过集中安排实践课的授课时间,使教师有连续的时间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随之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行业企业的实践生产中去,通过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是当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大学人才培养就要驱使大学主动面向社会,深入企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和交流,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充分考虑如何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开展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教学;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契机,发挥大学自身的长处,发挥踏实肯干的精神,认真做好每件事,使教师、学生都获得企业的认可;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协同关系,培养企业受欢迎的学生。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原始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创新的基本形式,其中原始创新最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创新是企业的竞争力的源泉,当企业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时就需要通过思维创新和管理创新获得进一步的竞争优势。大学人才培养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赢得更多的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建立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使学生实践环节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1.2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1.2。1.1国外大学关于协同创新研究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Sloan’SCenterforCollective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Gloor)是给出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定义的第一人,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相互关联的多领域人员所组成的目标小组,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形成协同合作的目标管理。①’’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通过创新项目吸引组织内部或外部现实存在的或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并在共同目标和利益的驱动下,整合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平台,实现知识、人才、思想、技能的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协同创新强调“通过思想、技术、资源、机会的共享实现跨越组织界限的创新,是保持组织持续创新力的一种手段,能够弥补企业已有创新水平”∞。因此,“出现各种形式的跨组织协同将会成为一种热潮”@。综观国外协同创新的经验,较为成功的有美国扁平化、自治型的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致力于生物技术协同创新的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和瑞典等国协同创新网络及联盟等。④欧盟在2007.2013年间推动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在一个特⋯CollaborationInnovationNetwork.http:/lea.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c_innovationnetwork.9Ket.ch饥,D.,Ireland,R,Snow,C。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wealthcroon.StrategicEnlrepreneurshipJournal,2007(1):371.385.。Johnsen,T.,Ford,D。Manag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incomplexnetworks:丘nd迦fromexploratoryinterviews.164IMPConfvrencc.Bath:UniversityofBath,2000.o刘悦伦,沈奎.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N】.南方日报,2009-2.25(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定产业和区域中,设立创新实验室、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共同参与的“创新集群(InnovationCluster)。1.2.1.2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分析第一,“三明治”课程是英国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也被成为工读交替制,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以“职业人”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并获得报酬。短期的工读交替制一般6个月,长期的工读交替制要历时四年,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实习,接受企业考核,最后一年专攻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通过“学习一工作一学习”这种“三明治”的课程模式,把学校课程知识和社会工作结合起来,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获得一定的薪酬缓解上学期间的经济压力。这种“三明治”的课程模式增强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高的职业资格,毕业后就可以在实习的公司最终实现就业,甚至改善职业前途。除此之外,英国的大学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完全向社会开放,因此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非常活跃如在2006年,250个活跃的注册公司与牛津大学保持紧密的联系。①第二,德国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作为一种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据统计,80年代起,德国62%的应用科学大学(FH)学生入职前进行过专门的职业培训;而在普通大学里只有21%的学生曾有过职业培训的经历。@其办学特征主要有三点,首先,FT是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教学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除了校内广泛的实习和实验课外,还引入两个实践学期,让学生到企业和公共行政部门实习,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的能力。其次,“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主要是指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师和工程师两种素质。这样一来,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总围绕在FH周围,如埃斯林根(Esslingen)FH的周围有Benz,Boseh,AEG等大公司;曼海姆(Maanheim)FH紧邻德国三大化学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这样一来,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工作机会;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输送专门人才。德国科学大学作。Cambridge·http:Hen·wikipedia-org/wiki/Cambridge,2007-0籼l-o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们.全球教育展望,2005(3):72.75.。Wisscnscha_ttsrat.Empfehlungoaz皿EntwicldungderFachhochschulvnind如90erJallr%口旧.Kocln:Wis-senschafI湘t,199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一种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师、工程应用人才,为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①第三,澳大利亚“TAFE”模式。澳大利亚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简称TAFE(TechmcalandFurtherEducation)是澳大利亚专门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TAFE的专业和课程是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们联合制定的,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主观能力的培养,考核时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大小,而不是考核学生知道什么,对学习效果的考查还要到工作现场完成。TAFE虽然是学院,但学生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完成的,只有20%的时间在学校完成的。TAFE学院的教师也和一般学院的教师不同,专职教师每周、每月、每年都会安排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企业的专职岗位进行实践,只为了保持与产业界的关系。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进程,全国开发的课程每五年全部修改一次,平时还有相适应的修改。课堂教学和实习是TAFE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圆在课堂教学方面,TAFE学制与高等教育一样采用学分制,但并不授予学位,要想取得学位还要到高等学校和综合性大学深造,但学生在TAFE学院里获得的技能是国家所承认的。在实习方面,政府投资建立实验室、实习场地,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第四,美国“CBE”模式产生于“二战”后,主要是社区学校培养“宽专多能型”人才,这与美国战后社会发展相吻合。美国“CBE”模式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简称CBE。@CBE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首先学校聘请行业中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这些专家们层层分析岗位需求,确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专家和教师的意见,按照教学规律,组建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CBE是打破传统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CBE重视实践性教学,除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外,还非常重视教师实践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全职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一般都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担任,从而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1.2.2国内研究现状。BandesministeriumfuerBildangandForsehuag.DieFaehhoehschuleninDeutschland[M].Bonn,Berlin:Bundesministeriumfu翻rBildtmgmadForschung,2004.审杨琳华,樊奇.以德澳加为代表的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文教资料,2011(10):109.111.印胡家秀,郭琳.合作教育模式解析川.教育与职业。2004(17):38.3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2.1国内大学关于协同创新研究分析在我国,协同创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停留在科技产学研层面上。严雄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多元利益相关者在政府和金融、科技中介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各自在科技项目上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下的协同创新活动。张力认为“协同创新是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学者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但实践中的困惑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一直是改革的“瓶颈”所在。宁滨认为“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重要途径”。①王子镐结合具体的办学实践,认为协同创新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是培养创新人才、实践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思华提出了以“协同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实践”教育观,并以此教育观统领全校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实践”教育平台,@等等。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如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在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协同的过程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关村科学城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为基础,通过各主体之间资源的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等,推动政府、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创新。目前,科技城分三批组织共35家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签约了37个建设项目,其中,建设特色创新产业园24个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13个,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在中关村落成,成为协同创新的实践平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主要停留在科技层面,专注于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创新极少,对教育领域中的协同创新理念较为陌生,建立专门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还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同时,一部分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察觉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如何区别大学作为单一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还是学者们亟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1.2.2.2国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分析。宁滨.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2-.4-19(7).o王子镐.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冲国高等教育,2011(24):13.15。高思华.协同仓q新:建“大实践”教育平台口川.中国教育报,2012-6-4(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词组,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90年代中期得到全面发展。1993年刘明浚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①,’具体包含要素有: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等,其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其他要素的有效实施保证了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l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了直接表达,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蔡炎斌把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采取的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的结构、策略、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的总称。@,’李志义则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人才培养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整个过程,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结构和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式化,决定了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特点。@’’龚怡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④刘红梅和张晓松等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日益加强,大学人才培养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大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刘明浚.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81.。蔡炎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川.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9-81.。李志义.谈高水平大学如何构建本科培养模式阴.中国高等教育,2007(15):34-36.。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17.。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叽冲国大学教学,2005(2):4-5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件中就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等工作做出部署,并为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由此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回。当前传统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我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时,特别是进入大众化阶段,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大学人才培养不再是大学自身的责任,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都应为大学人才培养尽一份力,然而在多元主体协同培养人才时又会因目标、利益等因素的冲突制约了多元主体协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又存在诸多问题,这时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更加彰显了其必要性。因此当前亟需构建多元主体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对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政策进行研究,从战略性的角度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打好基础,拟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政策要点和政策类型,为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构建目标、利益和政策上的协同机制。1.3相关概念界定“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和本质相同的全体思维形式”,②它既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又是人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前提。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分析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也是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和逻辑基础。本文将对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界定,以实现研究的逻辑和语境上的统一。1.3.1协同创新现代汉语中“协同”的主要意思“相互配合”、“协助完成”,也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组织或个体,共同参与某一项任务完成的过程和能力。美国学者Miles等人指出,“协同”有着明确的预期结果,各主体在协同之前就已经事先商量好了未来产出的回报分配。美国学者Von里面gh也指出,“协同”的结果有时是不可预知的,各主体之间是依赖彼此间的信任、诚实和公平的价值观为基础来合作的。“创新”一词的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的”,有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7(3):9-12口钱为钢。杭仁童.逻辑与方法论【hq.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1921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受马克思启示,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创新理论”,并指出“创新”是组合各类要素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同时获得相应经济效益的过程,这是在传统经济只重视劳动、资本等实物性生产要素的基础之上新的拓展。“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理念的提出是将协同思想引入到创新活动过程中去,使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充分发挥各自在协同过程中的作用,在提升自身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机制性互动使创新活动产生质的变化。协同创新是将各类主体有效聚合各方面力量,互补共促,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本研究中协同创新是指主体及与外部其他主体之间打破地域、行业、领域的界限,相互协同合作,实现各类主体资源的优化整合,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共赢的局面。协同创新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是长期的合作行为,是要构建大学与行业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等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进行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在产业规划、技术服务、项目申报、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协同创新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系统性。不同主体之间又自身特定的目标、结构和功能,但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各主体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单向思维,变为多方交流、取向不断、共同进步的良性局面,汇聚成不可分割这整体,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并有机统一的动态过程。二是连续性。各个参与主体相互作用在时间上是连贯的,在空间上是前后连接的,在知识发现、技术交流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三是融合性。协同创新理念是多方融合、共同进步的观念,它强调在合作过程中消除主体间的壁垒,通过多方主体的有效融合,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释放更大的内在价值。1.3.2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育人模式,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主要有五种,一是过程说。张军和徐建梅在《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人才素质的实施过程和实践过程。”二是方式说。杨杏芳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育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标而采取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运行方式。”o三是方案说。该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施的教育方案”。四是要素说。该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将人才培养各要素有机组合的结构”。@五是机制说。该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类大学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运行机制。@”但这些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目标性。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样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的。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稳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就是将人才培养成一种固定的机制,将人才培养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发展性。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随意改变,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环境、条件的交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连续变化发展的。第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理念的产物。教育理念直接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没有人教育理念的指导就没有才培养模式。第五,人才培养模式由诸要素组成,但对组成要素内容存在分歧。综合本文各种观点,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一系列育人活动。本文通过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提出了本研究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含义,即大学积极吸引大学外部利益相关组织(如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参与到大学人才培养中来,让他们在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拥有参与权,在大学人才培养培养协同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行业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吸收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能力;最终为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1.4研究思路和方法1.4.1研究思路回杨杏芳.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q.武汉z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1.35.∞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m.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0(3):43.44。阴天榜.论教育模式叨.中国高教研究。1998(4):58-62.10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主要是在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传统大学作为单一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并提出了多主体参与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冲突,指出了多元主体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各自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借鉴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多元参与主体的典型模式的基础之上,建构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可行模式和利益协同、目标协同和政策协同机制。围绕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及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大学、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念的分析,提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概念。第二部分是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创新理念的关系入手,阐明两者的发展现状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关系,并指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特征。第三部分是通过分析大学作为单一人才培养主体的利弊现状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需求现状,指出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部分是通过分析美国创新人才培养中多元参与主体的典型模式,从中得到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经验和启示。第五部分是分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原则和依据,拟构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可行模式,并从构建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利益协同机制、目标协同机制和政策协同机制。1.4.2研究方法本文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体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政策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第一,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又称文献调查和资料研究,主要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鉴别、整理,并形成对研究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际状况,并搜集了美国多元主体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为后文分析和探讨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可运行模式和利益协同、目标协同、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政策分析法主要通过对现行政府提出的协同创新理念和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l计划”)及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政策文本、政策和制度的运作和执行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现行人才培养协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第三,比较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或相似的事物,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本研究是探讨在协同创新理念下我国大学应该如何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因此,通过对美国多元主体参与的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认识我国和美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差异,归纳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缺点,学习美国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实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和启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协同创新的实践关联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成为高等教育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本章分析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特征,界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和时效性,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基础。2.1科技和经济协同创新需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科学时代,所处的世界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融合,需要多学科人才共同参与研究,因此大学人才培养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因此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也是大学人才培养必须做的。总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第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亟需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资本、知识、人才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成为创新要素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这一流动趋势。同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资本、知识、人才、信息和技术交叉融合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热点,新的科学发现和突破不断在学科交叉地带和学科之间的空白地带出现,因此这些都促进了多元主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各个主体突破学科、领域等的界限进行协同创新深度合作。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机构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从不同层面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相应的,服务国家全球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高等学校应尽的义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大学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之外,更要强调现代大学的教育质量,因此创建高水平、世界一流的大学就成为了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一流大学的创建需要对科学前沿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引领发展的实力,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的必然选择。第二,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亟需变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世界新的经济秩序越来越依赖知识,而知识又使国家经济越来越依赖高等教育中拥有高水平技术、知识和理解能力的人才和高校在研究方面的贡献;第二,世界就业市场不断变化,使得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新的能力,因而必须终身学习;第三,新技术正在改革信息储存和传播的方式,这预示着高等教育要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并考虑高等教育为其培养所能提供的方式;第四,世界比以前变得更复杂,变化也更快,高等教育必须帮助个人和社会在坚持构建文明社会价值观的同时,能理解和适应变化的真谛;最后,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一个国家所能提供的教育和培训的质量、效益和适切性成为经济领先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教育在这样的世界环境下需要改革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大批创新人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诸多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我国大学在吸取西方先进高等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从全局来看,随着我国全面走向世界,必须大力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水平创新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从教育事业本身来看,高等学校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现实表明,从1994年《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开始,对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从未停歇,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不尽人意,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内部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都存在自我保护的意识,相互交融发展成为障碍。同时我国现行学科是人为划分的,学术组织基本上又是按照学科来划定并组织工作的,虽然这样的划分方式有利于学术活动的进行,但终究不具有科学性,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影响学术组织的操作流程。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趋势显著,学术组织的传统和陈旧势必影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会影响到学中张德样.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新引擎【N】.中国教育报,2012.3.26(s)1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校、学科集群、人才培养和学术的发展。此外我国高校在学科、人才培养、科研三方面还出现脱节的现象,学科建设脱离人才培养目标,重科学研究而轻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与资源不能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因此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在协同创新的新背景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现实社会对大学的需求。2.2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协同创新2.2.1协同创新理念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第一,协同创新理念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一直都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时大学首要和基本的职能。然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增强大学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和合作,仅仅靠大学自身一方来独立完成是不可能的。同时大学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做出调整。此外,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学习都需要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和创造,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正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不了解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需求,就得不到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会失去方向、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次探索。第二,协同创新理念和大学“以人为本”理念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本质发展为出发点。传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规定好实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对于学生的新想法、创新点和兴趣更是不管不顾,也就是说没有给学生施展才能的空间,因此这种规定内容、规定时间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无法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大学的主体,要调动他们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以学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为主,为学生服务,有利于维护和激励学生的主动权、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过去那种以“管”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到“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授”为核心的轨道。协同创新理念就是要政府、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参与到大学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目的也是为培养出具有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他们自身发展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所以协同创新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2.2.2大学多元主体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利益诉求第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在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多元主体的人才需求观。斯德哥尔摩大学建校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大学转变的历史,从纯粹独立的学术研究到逐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方式。最初的模式是建立一所独立、自由、纯粹学术研究性质的机构,为了保持学术上的独立,她并没有向瑞典政府提出财政资助,自身筹资的局限使她很快就陷入了自身财政危机中,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大学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此时学校意识到纯学术研究性质,不要政府投资的教育机构是无法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因此这所大学开始走出学术象牙塔开始面向全社会。这座象牙塔在一个世纪后,成为一所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经济上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课程和专业的设置也是以实际劳工市场为指向的国立大学。她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启示:现代大学不是也不能再是独立于社会现实之外的象牙塔,大学必须考察社会的需求,面向社会并服务社会。大学不仅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也就是说要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知识修养、掌握实际技能的高技术工作者,还要实现她专注科学研究的职能,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走在社会前端并引领社会发展,还要实现她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社会的服务者,协调社会各主体关系,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第二,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需要大学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总所周知,企业每年都会根据自身需求广纳贤才充实自身力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曾经委托加拿大卡理布大学COniversityCollegeoftheCariboo)的詹妮弗畅教授(JenniferYoung)主持了一项针对雇主的国际比较1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该研究分别在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六个国家中选取30多家校企协同企业发放问卷、进行协同创新结果调查,当企业被问及“要培养并雇用具有协同创新才能的学生要花费企业多少代价”时,90%雇主均表示指导和培养这些具有协同创新才能的学生要花费传统人才培养几倍的时间,然而和企业正式员工相比这些学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却没有正式员工高,同时还要支付正式员工同等的劳动报酬。。根据麦肯锡公司最新报告,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1/3称难找到高技术人才,61%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就业训练,到201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高技能人才,有可能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下热议的“更难毕业季”产生的最终原因也是由于真正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太少。英国《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咨询报告,即《狄亚林报告》也指出:尽管雇主们认为大学生接受单科荣誉学位教育所获得的智力发展应得到尊重,但他们更看重毕业生能在一个宽阔的知识背景下所学专业具有的优势。就业市场的证据也进一步表明,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技能、包括雇主们称的“主要技能”的交流技术、计算技术、应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学会学习的技能。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大学生是大学亟待变革的问题,也是企业最渴求解决的问题,同样大学也需要行业企业提供实践场地、给予技术指导,这样对等的利益诉求让他们找到了协同的“连接点”。同时很多企业也因难寻新的技术或是资金问题将新技术购买搁置而使自身发展受困,他们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和大学和科研院所在新技术上达成协同共识。第三,多元主体需要以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多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下,不仅商品生产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同样在科技领域,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会转换为下一个项目的启动基金,才会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现实效应。同样,没有实际效应的研究只能是纸上谈兵,使科研人员陷入无法自拔的漩涡,还浪费了宝贵的科研资源。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行业企业需求可以让我们看到市场发展方向。科研院所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可以使科研院所永葆生机,而大学也需要科研院所提供给大学完备的实践基地,也需要科研人员参与到大学人才培养系统中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宝贵意见,为学生开设。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9.133.1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些课程和讲座将他们的科研成果渗透在课程当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这一利益诉求加快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协同步伐。2.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特征第一,大科学时代发展成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时代动力。众所周知,世界科技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科学时代和大科学时代。前科学时代是以个体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为划分标准,大科学时代则是以团体联合的研究方式为划分标准。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研究方式已无法满足大科学时代多学科融合会聚的挑战,作为独立主体的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也难以掌握大科学时代下发展所需的全部资源,也很难凭借自身完成创新。因此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要想在大科学时代得到多赢的发展,就要破除自身的局限,实现开放式的协同创新。第二,国家创新发展成为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创新推动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在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等发面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正是世界经济活跃跳动发展时期,世界各国的生产方式都在经济和科技的影响下发生剧烈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先进程度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背后的驱动力量,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综合国力发展的一项重任,这必将推动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迅速发展。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域,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方向,它培养的人才是否可以适应时代发展、是否可以为国家的创新需求提供动力是检验大学功能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就应该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做文章,因此是创新发展时代要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挑战。第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人力资源发展的内在需求。信息时代下人才的质量,人才的综合素质比以往更重要,国家的竞争也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竞争,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成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息息相关。知识经济也好,智力资本也好都需要通过掌握知识的人才形成,最大限度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各类行业企业乃至各国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邬大光.增强科研能力推动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5.7(2).1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才质量上要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鼓励人的创新思维、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没有全面、综合的素质,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容易遭到淘汰,失去竞争的机会。作为拥有着大量的高学历人才的大学,其学科门类丰富多样,其人才志向高远,同时社会也亟需大学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人才汇集的优势,将其价值最大化。如果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抓住自身的多样性,并且顺应国家、时代需求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必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以后的就业中真正发挥他们的优势。第四,国家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重申协同创新,这就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又一次要求社会各主体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在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这就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提高到了国家层面,在国家的号召下,全社会各类组织、各界人士都有义务为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义务,需要全社会不同力量的合作与支持。总之,这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机遇,为进一步打破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孤立发展的状态,加强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紧密协同,提供协调的政策及社会环境。1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主体及其协同现状分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的复杂工程,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改革。我国现有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大学为单一人才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传统苏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优点但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本章就是通过分析大学作为单一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和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为尽快寻求解决方法奠定基础。3.1我国大学作为单一人才培养主体的局限第一,应试教育下的“工具人”的教育理念长期存在。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使得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实行以“课堂、教材、教师”三者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原则。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重视知识的系统灌输,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静态传递,忽视教学实践活动中知识动态的创造性发展,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在教育与学的关系上,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吸纳知识的位置,忽视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上,重视学生的集体成长,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阻碍了学生独创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大学教育很难培养出集能力型、创新型和实践型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对比中美教育,认为中国的教育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谨认真,但缺乏美国教育方法中的归纳、分析、渗透和综合等长处。第二,在现行大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非常少。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学校贯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把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教学为中心,将实践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知行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创造方法不能形成创新能力,必须将专业知识和创造方法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培养创新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创设问题情景,在实践活动中研究并解决问题等。然而在现行大学教学模式中,系统知识的传授却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因此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即使有些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和实习的机会,但真正实践和创新环节也没有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只停留于表面,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无法真正起到作用。第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深刻、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需要按照前人的做法重复性的操作,不需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复杂的计划安排,因此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当今社会信息资源产量大,运转快,仅仅靠学校教师的点滴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书最快最准的获取信息资源,学生接触到的网络资源一般有开放的网络平台和学校图书馆提供的专业技术平台,而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多倾向于浏览网页,对计算机的维护和应用能力严重缺失,对于图书馆利用多倾向于借阅书籍,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电子资源利用更少,更不用说开放的国际学术资源平台的利用率了,这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第四,现行大学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创新所需的宽松环境。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牛津大学的学院体系立足于自立、自治和自足,每个学院都有三个公共休息室:教员公用室(SeniorCommonRoom)、研究生公用室(MiddleCommonRoom)和本科生公用室(JuniorCommonRoom)。公用室费是每个学生除大学学费和学院费用之外还要缴纳的一定费用。因为公用室提供了电话、电视、报纸、酒吧、牛奶、咖啡和茶等校园社交所需要的一切环境条件。国际化程度极高的牛津大学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在公共休息室交流和接触,这就为创新思维的迸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这时的公用室就成了一个小的联合国。学院还专门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公用室提供活动经费,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公用室每星期还在学院餐厅组织一次正式的宴会,请其他学院的师生来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也走出去参加其他学院的宴会,这样的宴会其实是为不同学院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与其它学院的对等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通过三四年的接触,本学院2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般都有比较深亥0的了解,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参与科研课题,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师生之间在学习上和情感上都会有一定的提升,学生不会因为彼此的不熟悉而在思想撞击上蹑手蹑脚,而且也培养学生对学院深厚情感。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度也很好的体现了耶鲁大学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宽松的校园环境。所有学生隶属于12所住宿学校,每个学校都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耶鲁大学并不把学生简单地按兴趣和爱好分类,而是采取全面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力图把12所学院建成12个小社区,并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住宿学院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加强了,教师经常到学生住宿学院的餐厅吃饭,他们的到来使学生获得了与自己导师和其他导师随意交谈的机会,不用约见在特定的办公室。创新是做“前无古人”的事,因而道路倍加艰辛,需要一个宽松的、推崇多样化的、容忍标新立异的甚至冒失与错误的环境。相比之下,我国大学以教学量约束教师,教师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离开学校,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发展自己的新创意,自然和教师的交流机会就很少。3.2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3.2.1政府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要想真正融入社会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和引导。①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机制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作用,使协同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普遍模式。要使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健康发展就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合作的稳定性。仅靠市场机制来调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教育体制、机制和制度,并按照大学自身发展特点,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基础上,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才能实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教育,其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由于协同创新要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尤其是初期带又试验性质协同创新教育要在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框架内有所突破,需要人事、劳动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进。闰树涛.大学—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m.成人教育,2009(9):7-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沟通,因此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对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首先,政府要作为多元主体协同的驱动者。一是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对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给予资金扶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创新是个长久的过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其风险性,因此无论是大学、行业企业还是科研院所,资金的匮乏都会制约他们协同的过程和效果。政府就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一方面增加科研经费,保证项目的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将创新知识转变为企业的资本,增加资本的产出。二是政府必须构建协同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实现多元主体利益的协调和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由政府牵头和法律保障的协同创新将有效的整合我国各类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有助于加强大学、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三是政府实旋就业准入制度,有利于建立全社会统一的职业标准、鉴定规范和社会化管理体系。其次,政府要成为多元主体的利益调控者。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是多元主体不同的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政府作为多元主体的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管理体系,统筹多种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统筹规划各地的大学协同创新,确保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同合作的有序开展。第三,政府应做好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过程的管理,规范工作流程,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从而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评价体系。政府的监督不仅使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创新顺利进行,还可以使协同不顺利的多方负担合作责任,履行合作义务。第四,政府要成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成果的评估者。政府应建立一套评估和激励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确定严格的评估程序,多元主体各方以及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同时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向更深层次的良性方向发展。3.2.2大学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大学居于主体地位,是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积极倡导者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实践者。也就是说在如何培养人才方面大学会有更大的发言权,毕竟几百年的大学成长史给了其丰富的经验,在教学目标、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知道如何设置才能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大学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发挥积极和主动的作用。但是,由于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在创新型国家战略体系中所处于的位置不同、实现职能的侧重点不同,也应有各自不同的方式。例如,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是将科研成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多开展以科研为主要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学术协同形式;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多开展以教育和实践并重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大学的教育协同形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厚的职业基础为背景,多开展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多元主体协同形式。首先,大学选派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为企业提供学术方面的咨询服务,通过咨询活动,使教师把实际应用中获得的知识带回课堂,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结合,还能为课堂教学以及创新活动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其次,将企业带进学校,教师根据企业需求安排学生完成给定实习要求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要保证成果的可行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既完成了实践教学同时又产出了实践性的研究成果。3.2.3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行业企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者。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行业企业对大学人才培训的指导作用。因为行业企业是连接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桥梁,因而行业企业可以协助政府实施各项政策法规,又可以将大学、科研院所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政府;既可以对大学提供指导服务,又可以对他们进行监督评估,行业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的优势,协调政府办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首先,行业企业可以促进自身和大学进行相互协同。行业企业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了解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这样的人才,行业企业可以借助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的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行业企业还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联合及依靠大型企业的帮助,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保证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其次,行业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学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也不单单是靠实验室就能创造出来的。尽管各级政府为改善学24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实习、实训环境,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仍然面临后续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的困难,这是大学所承担不起的。如果通过行业企业参与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大大节约各种仪器设备的费用,从而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参与会给人才培养提供完全真实的技能实践和训练的环境和场所。第三,行业企业可以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目的不是人才培养本身,而且希望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改造、人员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得到大学的支持,而大学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就得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从而使行业企业在协同创新中获利。第四,履行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行业企业必须超越视利润为唯一的传统目标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关注,强调对社会的贡献。3.2.4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科研院所处于全球科技发展大潮中,对科学发展动态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力,是大学知识发展和贮藏的指向标。科研院所可以根据自身的性质给予大学更先进、更科学的指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为自己吸纳优秀的学术后备军。首先,履行科研院所的学术责任。科研院所占有大量先进的科技资源、优秀的学者,较高的科研能力,这些都是科研院所具有的优势,优势的延续和传承才是科研院所的最大责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人才培养不再是大学自身的责任,给学生提供完善的理论也是科研院所的责任,科研院所学者都是专业方面的权威,和权威学者接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术兴趣,还可以为科研院所储备后备军。其次,科研院所可以在参与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实际产出。科研院所的成果往往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只有将这些学术价值的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的产出,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而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的实际转化能力低,只有借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这一机遇,将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实际转化力。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3.3.1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优点第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所创设的实践环境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沃土。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①。多参与主体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创设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环境,把课堂中的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和实践中的操作技能融合在一起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以主体思维设计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总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要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了大学“取之于社,用之于社”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一直就是现代大学存在的三大职能,然而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将大学作为单一人才培养的主体,这样一来人才培养的责任全部承载在大学一方身上,经费的投入成了政府的事,人才培养任务成了大学的事,当产出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时都来质问大学。然而当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不断提出要求时,人才培养的责任也不再仅仅只是大学自己的责任了,就需要全社会为大学发展创造条件承担责任,只种只向大学问责是不行也合理的。因此,大学应该“取之于社”就是要将受益于大学的各种社会力量包括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学生自身联合到一起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出力量,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办学,培养出质量高、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使他们更好的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真正做到“用之于社”。第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是思维的创新,创新思维又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的知识系统、信息资料中寻找一种定向答案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是指大脑依据思维已呈现出的思维点,向外扩散思维模式,多呈现为多维角度扩散状态。许多学者认为,。祖晶策划,蔡汀,王义高,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嗍.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1:19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但同时创新思维不仅需要逻辑思维来推断,同时也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即在头脑中突然的“顿悟”对创新思维意义非凡。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改变单一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提供的条件,让学生在多元环境中动手参与实践操作,在掌握认识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想法、异想天开,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在形式多样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3.2多元主体在参与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冲突第一,目标的冲突。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的场所,其目的是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在关注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同时获得社会所提供的更多科研与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行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来确定行业企业的行动方向,经济利润是行业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其目的是通过合作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高端人才汇集、学科门类齐全和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促进企业新兴产品开发、调整陈旧的行业结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改革新技术,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最终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推动企业发展。政府主要是通过多元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大学、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多个主体之间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含量,推动我国大学的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科研院所把研发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他们的主要目的,使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实际产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主体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了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时工作重心的不同,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各主体必定会出现利益割裂,无法做到统一的协调,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第二,时问观念的冲突。大学教师与学生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在时间上都是相对自由。对教师来说,安心授课,科研不是硬要求;对学生来说,只要好好上课,实践和创新并不是大学生活的必须:对科研人员来说,科研并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完成的,需要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偶发的机遇。而行业企业靠产品吃饭,考效率说话,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不断技术创新、并将创新迅速转化为产品,不断打造品牌,有着非常强的紧迫感。第三,风险承担和资金投入的冲突。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也是一类创新活动,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合作各方必然都存在风险,具体主要包括作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项目运作的物质支撑所投入的高额资金。科研院所和大学自身并不具各筹措资金实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行业企业虽然有资金来源也可以实现资金的自我转化,但高资金投入的现状使企业不敢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结果企业往往在很多高新技术成果面前望而却步,或者只投资那些对企业有利的并可以在短时期就见到成效的项目。同时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行业企业更愿意直接接受转化后的成果,不愿为转化过程投入过多成本,分担过多风险,总之只愿意承担科技转化过程中的部分风险,更多的希望政府通过有关政策(如补偿)或机构介入来共同承担风险,减轻他们在资金投入风险上的压力。政府在出资投资某一个研发项目时更多的看重的是这个项目是否可以填充我国科研领域的空白或是否对当下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肯定不会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资金需求大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的研发项目上。第四,多元主体进行人才培养的动力冲突。由于人才培养主体来自不同的领域,各主体自身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要想自觉将多元主体组织在一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就缺少外部驱动力。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作为大学教师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是他们的本职所在,但教师也是人也需要生活也需要追求自身价值,这时基本的教学活动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就需要在学术和科研中寻求。这些都会无意识的致使教师重理论科研轻教学,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发表论文、出专著上,毫不关心也不重视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上的动力不足。另外,由于大学、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在联合教学中没有形成法律规定,没有条文、没有保护的合作会导致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不公的现象,这致使大学、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都不会再主动寻求相互之间的合作。对于行业企业来说,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远期目标,可是我国行业企业基于自身的特点,即领导班子总是希望在其任期之内出成绩,而科学研究并不能在几年内就有成就,这样一来企业一味的投入终不见成果,必然会使企业不再投入资金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放弃或根本不参与教学和科研中去,这样就缺少协同的内在动力。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一样的,它参与到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协同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力、大学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多个主体本身缺少动力必然会影响政府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上的动力。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美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协同创新的实践经赊-dt,r..t.■■_-美国大学人才培养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是指出学生、大学和行业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教学关系,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经历,将课堂学习和职业目标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策略,使合作教学中的每一方都在大学人才培养中承担特定的责任。①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首次推出合作教育,之后合作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美国高校间迅速推广。到1989年,美国已有1000多所各类院校,约25万学生参与了合作教育计划,其中有100所学校的3万多名学生参与了工程技术类合作教育计划。圆合作教育在美国经过100余年发展日趋成熟,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波及到世界各国。进入21世纪,合作教育有了新的内涵,逐渐发展为协同创新教育。目前,全美有超过5万家大型跨国公司、小型企业、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协同创新教育,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前100强中有80多家参与了协同创新教育计划,本科生大学期间在协同创新企业实习工作的人均收入差不多4万美元。@目前,协同创新己成为大学、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热议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不仅显示了社会各界的敏锐眼光和理性认知,而且还说明协同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4.1美国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4.1.1“并行式”的协同模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两年制的大学都采取“并行式”的教育模式。“并行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去企业实习,每周经学校认可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时间约20-25小时。。TheCooperativeEducationModel.NationalCommissionforCooperative(USA)[EB/OL].http://WWW.co-op.edu,2008—10—20.。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2ag(USA).EducatingtheEngineerof2020:AdoringEngineeringEducationtotheNewCentury[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5.61-67.。BestofCo—opGuide.NationalCommissionforCooperative(USA).CollegeCooperativeEducation[Z].2007—08.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种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和实习实践的时间是交叉融合的,学生的学业不会因为大量长时间的工作而耽误,实习结束后还可以回到课堂重新巩固理论知识,学生还可以在实习期间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以减轻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负担。由于这种模式下的工作时间较短,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行业企业的计划和安排经常改变工作的岗位,使学生体验多种不同的职业,为以后就业方向的选择打好基础。④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缺点,固定的学校学习和校外实习导致课程编排上的难度。学校要尽量在上午安排学生学习所用的教室,学生才能在下午的空余时间去企业实习,可是有的课程又在下午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和企业共同协商学习和实习的时间。上下午学习和实习安排使得学生实习地点不能离学校太远,否则交通不便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企业根据学校的时间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也相当不容易。4.1.2“交替式”的协同模式“交替式”的协同模式是指全日制在校学生将每学年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每个时期结束后实行一次交替,工作期学生在企业全职实习,学校认可实习并计入评定。创建于1919年的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学院fGeneralMotorsInstitute,GMI)是凯特林大学的前身。@1998年,为纪念“创新之父”CharlesFranklinKettering(1876~1958),将其更名为凯特林大学。凯特林大学是“交替式”协同模式的典范,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该学校的学生每学年有4个学期,每学期1l周,学生被安排按学期轮流交替在学校学习或在实习单位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实习时间的长短完全由学校所决定的,同时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花费三个学期或两年的时间在和自己相关专业的岗位进行实习。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企业,学生也可以自寻企业,学生和实习企业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学生可以根据实习单位的距离和对企业的期望来选择实习单位,企业也可以通过校方提供的学生数据选择他们中意的学生。学校依据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学生在校表现以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来决定学生自身条件是否足以回刘昌明.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评介叨.教学研究。2007(3)z198.199.。黜chardPSeharchburg.GMI:America'sCo-opCollege---TheFirst75Years[M].Michigan:TheGMIPress。1994:20一31.。UndergraduateBaccalaureatePrograms2008--2009[Z].KetteringUniversity,2008--0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熟可以应对企业实习。①凯特林大学规定学生在实习期要在单位全职工作(通常每周工作40小时),至少工作6周(250小时),因此学生一年中的实习时间很长,过程也很完整。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老师评定,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获得“合格”才能记入成绩档案。成为统计学生学分的一部分。毕业论文是凯特琳大学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环节,一般要求学生最后两个学期在实习单位独立完成,题目来自于实习期间的真实项目,论文由校内校外老师共同指导,成果属于企业。“交替式”的协同模式的优点在于,这种模式将学生的实习时间集中起来,可以使他们的实习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建立和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感,真正渗透企业文化中来,还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得到企业比较重要的岗位,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缺点在于这种模式下长时间连续的实习经历就使理论知识的学习得到了阻隔,不能连续进行,使学生实习结束后不能很快再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去,以致学业成绩下降,影响到正常的毕业及升学。4.1-3“底特律契约式"的协同模式“底特律契约式”的协同模式是美国密歇根州出现的一种企业一教育契约模式,由底特律商会组织在底特律地区开展的,以想就业的学生为对象,将大学、企业法人、社会团体、劳工组织、州及市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底特律教育协会等联合起来的综合性教育契约。“底特律契约式”有3个特点:首先,除学校、州和联邦政府外,底特律商界的创办人和组织成员也为契约协会筹措资金。1993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Corporation,IBM)为“底特律契约”提供价值50万美元的仪器设备和相关科学技术服务。密执安州的14所私立大学承诺为“契约”学生提供上百万美元奖学金,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其次,除捐款外,商业合伙人还为签订“底特律契约”的学生提供暑期工作、实习训练岗位、未来就业、大学奖学金等待遇。再次,为保证教学质量,契约对学生教学、实习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具体的细节,只有平时考核成绩、学科分数等各个方面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的学生才能获得就业和奖学金。这样严格的管理形式提。Linchk,GibsonDeborahLAngel.AModelMvntoringProgramforCo-OpStudents[J].TheJournalofCooperativeEducation(Fall).2004:66-6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了教学和实习的质量,毕业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很出色,深受企业的喜爱。因此“底特律契约”的规模逐年扩大,1992年有1000多名学生达到“契约”所要求的就业标准,被签订“底特律契约”的企业正式录用;1993.1994年有20多万学生和家长加入“底特律契约”的行列;1994年底,有150多名学生获得了升学所需要的“底特律契约”奖学金。参与的企业也不断扩大包括卡马利克银行、美国福斯特公司、ANR商品供应公司、小凯撒创业公司、IBM公司、综合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VAW/Chrysler国际培训中心、联合通迅和底特律自由印刷业、电视台等。回4.1.4“项目式”的协同模式“项目式”的协同模式就是大学的实践活动依托项目为合作基础,让大学、行业企业、非盈利组织、服务性机构等共同参与项目管理的过程,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和其他主体相互联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伊利诺依大学从建校开始直到现在一直保持着为整个伊利诺依州服务的精神。伊利诺依大学一直声称,“为全体伊利诺依人民服务”,“一所大学,三所分校,一个历史目标:为公众服务。”经历了1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在伊利诺依大学厄波纳一钱宾分校的主页上,有许多招志愿者的公告,如“阿法尔·斐·欧米加”、“有选择的春假”、“仁慈的居所”以及著名的“伊利尼志愿者项目”(VolunteerIlliniProject)。“伊利尼志愿者项目”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完全由学生管理,建设初期主要是义务是指导贫困黑人学生学习,后来社团不断扩大,到1995年正式举行成立大会以后,参加者已经达到350人,服务领域从指导黑人孩子到帮助精神病院的病人等多个项目。今天该团体的活动包括:与精神障碍的人交友;与青年拘留所的成人建立笔友关系;为公立托儿所服务;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等等。根据1997一1998该团体的年度报告,项目的参加者有1319人,服务时间在33878小时。鉴于该团体的突出贡献,1983年里根总统颁发了“志愿者行动奖”。此外伊利诺依大学厄波纳一钱宾分校工学院还建立了一项“合作教育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必须是在校学习了一学期的一年级本科学生,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不同于普通的四年即可毕业的工学院学生,他们是5年才毕业。学校联系了全国各地约一百家企业,参加的学生必须在其中一家公司工作一年,通过工作,学生。杨静.底特律教育契约为青年提供就业和升学的机会们.海外技能开发,1996(9):32.35.3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知道理论和实践的区别,掌握了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了解了实践中所需要的知识,也知道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学习中会更加努力,结果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项目参加者被其工作过的公司留用。4.1.5“学徒式合作训练”的协同模式“学徒式合作训练”的协同模式就是让学生既有一个学习上的导师,又有一个工作上的师父,这样就有专人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负责,教师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工作。美国“学徒式合作训练”协同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规模快速上岗并能满足不同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据美国劳动部统计,2006年有3万余个学徒制方案,其中注册的学生达45万人,占全部就业总数的O.3%”。①在宾夕法尼亚、阿肯色等州,州级教育部通过实施“学徒式合作训练”,加强训练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政府和行业企业增加了训练所需的资金,并配备学生理论和实践教学所需的专职人员,参加合作训练的学生可以在考核合格后,获得全国普遍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就解决了合作教育中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和资格证书认可等问题。内布拉斯加州积极实旌“学徒式合作训练”,他们从联邦政府得到20万元的财政资助,@行业企业也给予资金、设备和人员的投入,该州的学生在训练过程和考核阶段都达到了计划规定的各项评价指标,并授予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喜爱,因此“学徒式合作训练”模式深受行业企业、大学和学生的喜爱,吸引了大批企业加入此项计划,大量的学生选择此种人才培养模式。当下“学徒式合作训练”模式己成为美国获得教育和职业培训机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统计,全美约有22.5万名雇主参与,涉及面遍布1000个不同职业领域的,约3万项课程计划,50万名学徒工参与。@4.2美国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经验和启示。Robert.W.Glover.RegisteredApprenticeshipTrainingintheUSConstructionIndus竹[J].Educafion&Training·2005,47(4/5):337-349.∞刘昌明.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评介明.教学研究,2007(3):198.199.雪陈鹏.美国注册学徒制:演进过程和内部机理川.职业技术教育,2001(21):43.45.33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改革单纯培养理论学术型的人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能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美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现状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呈现出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给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带来了以下启示:4.2.1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由于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的地位、资源储备、能力、发展目标上都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甚至独立的组织文化和机制。o因此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自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首先,政府就要制定完善、合理、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发挥自己在科技政策引导和倾斜作用,具体包括政府为多元主体科技创新活动、协同教育项目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和实施资金,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协调、组织、管理和推动等功能。美国的国防教育法、伯金斯教育和培训条款有利的促进了美国合作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其中大部分实践教学由企业按照培训章程实旌,大学、行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1965年福特基金会增设立了教育促进基金以支持东北大学合作教育中心的建立和运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大学与研究院所参与行业企业研究的趋势加强,政府颁布的贝尔一多尔(Bayh--Dole)法案、中小企业专利过程法案等是促进多主体协同的又一股势力。其次,大学的教育、科研要和行业企业生产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使科研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大学可以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经费从而有利于协同创新下的大学人才培养。美国为参与合作教育联合培养人的企业提供了优惠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及专项支持资金。美国税收法规定,向大学捐赠的仪器、设备的行业企业可以减税,参加合作教育的行业企业可以减免5%的年营业额。@最后,行业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要重视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使企业与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紧密相连,从实习基地、专业工程师、真实案例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拨款、行业企业界。C-eider,E.Industry-universityt∞lmologycooperation:Atheoryof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s.TechnologyAnalysisandStramgicManagement,2005(7):217-229.。黄义武.中美合作教育社会环境比较研究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7.12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助下,美国政府在大学内部设立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UICRC)”、“科学技术中心(STC)”、“工程研究中心计划0SRC)”等实践平台,目的就是要吸收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加强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4.2.2注重多元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政府、大学、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扩散和集成的过程。知识有两个主要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显性知识可以用全面的、系统的语言来表述和传递,所以极容易通过竞争而到达对手手中,这样一来显性知识在行业企业内部就失去了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却难以表达和转移,一般仅限于观察理解含义并且通过实践获得,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都是在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行业企业内部管理者头脑里的知识。但无论是隐形知识还是显性知识都会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在知识主体和客体之间交换转移,进而形成创新活力。美国大学设置了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络的知识转移办公室,主要负责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发现和创新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办公室的负责人一般是由具有较深的学术背景、国家高等教育部门、行业企业和公共部门工作经历的高级专家组成。因此他们在识别科技知识并向企业转移大学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上起着重要作用。从传统模式上看,大学和行业企业的知识转移主要在研发和创新方面,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角色的转变,知识转移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随着创新集群的出现,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知识转移已经分化为个体、团队、大学、企业、价值链、协作网络、集群等多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的集群转移工程都会对集群内部各个要素的知识链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大学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知识转移内容方面,已不仅限于合作研发和技术转让等方面,更包含了共同的愿望、信任关系、互动学习、激励机制、创新平台等多个领域。最后,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通过知识的产生和转移形成协同创新的“知识网络联盟”。在这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知识网络联盟”中大学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构建、风险投资、课程设置、人才规格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协同转变,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在协同研究、风险投资、知识应用、顾客需求和顾客反映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协同转变,最终多个主体的在相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互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新的知识和人才的转移,实现产品和过程研发的转移以及学习型组织和知识供应的建立。这样一来多元主体在知识产生、特别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新知识、知识转移和多元主体的竞争力和学习能力上实现了多样的转移和融合,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多赢。4.2.3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和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之所以重要并为世人所接受就是它因为和传统大学作为单一人才培养主体相比,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更注重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虽然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在于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使其培养的人才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工作岗位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因此就要联合多元主体参与到大学人才培养中去,通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和实践平台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KantoRegionalBurea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问卷调查指出,如果行业企业缺乏教师或研究员从事本行业相关研究的信息以及没有足够的机会结识潜在协同伙伴,那么行业企业就会出现协同障碍。①因此在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多元主体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信息传递要到位。科研院所接到新的研究课题后,要大度,不要保守,要主动向大学寻找后备力量参与科研工作。当然大学学生的科研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让他们独立完成课题是不可能的,但参与协助科研的过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提升自我的机会。行业企业也不要吝啬自己的信息资源,有合适的实习项目就要积极与大学联系,让符合条件的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工作中去。大学可以设立实习生储备库,将有理论资质但还没有找到合适岗位学生信息汇集起来,交给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并及时更新学生实习数据,大学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合适的实习岗位,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也可以从实习生储备数据中寻找符合条件的学生。这样就保证了资源的良性流通和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对接,创造学生实习的机会,并为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储备人才创造条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效果评估也要从多元主体的角度考虑,除了大学要对学生的课业成绩进行评估外,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也需要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进行评定,对实习的时间、出勤率、效果、。KantoRegionalBureau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SurveyReportonDevelopment-typeIndustrialAgglomerationintheGreaterTamaRegion[R].Kanto:KantoRegionalBurmu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1997:1240一124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手能力、阶段总结报告等具体方面做出明确的指标规定。最终实现多角度的评估效果,为下一阶段的课业和实习安排做好铺垫。4.2.4改革课程体系,重视多元主体参与课程的开发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这样的现状使大学不断考虑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该做出改变,并提出了要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课程改革和个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为此大学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想要进行“持续性的对话,大学应该对行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做出相关的研究后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大学应扩大校友会的作用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服务”。对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来说,应“介入并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等人才培养过程,并与大学开设多元主体参与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关注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课上的学习效果,并作为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其外部保障机制”回。对大学来说,课程体系要有如下发展趋势:第一,建立以行业所需能力为指标的专业课程体系。美国发表的《职场要求学校做什么》的报告中指出了岗位需求的一般能力,即利用和分配资源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圆学校根据报告聘请企业专家组成委员会对岗位所具备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将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和教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并根据职业需求编制一定时期可完成的课程。第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也要参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过程,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并在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第三,增加学生与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和交流时间,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教育资源、工厂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德雷克大学在讲授服务业的运营状况时,专门聘请了经理人通过视频讲解并实地带领学生参观运营管理状况;在能力教学方面,专门聘请当地某企业的创始人介绍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能力扩张问题。第四,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在建立。University-BusinessCooperation,‘‘ThematicForumOilCurriculumDevelopmentandEntrepreneurshipReport'(30-3lOctober2008),http://ec.europ&eu/education/higher-education/doc/business/october08/reporten.pdf,2008.。金长义,陈江波.对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比较教育研究明.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1(4);50.52.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和外部质量认证体系上要注重课程与社会、经济的关联性,在吸引教育界代表的同时,也要有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其他领域的代表参加。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共识,都有了符合各国自身实际形成的特色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起步晚,发展快,与世界差距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大学、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整个社会等诸方面的共同努力,把政府的组织能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融合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来,通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道路,提升国家综合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和整个教学过程等紧密相连。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具有生产、科研、岗位实践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有全面的发展,是培养“全人”的有效模式,对高等教育改革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可以预见,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进一步打破大学封闭的管理体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然形成令人瞩目的发展潮流。本章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和依据,并对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选择进行研究从而拟构建相应的协同机制,以保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有效实旌。5.1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原则和依据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是个系统的工程,是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有机体,因此在实旋过程中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使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5.1.1教育性原则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与社会紧密相连,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现实转变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人才培养仍然是协同创新的基本任务,在这一模式中仍然具有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大学人才培养是围绕学生发展而展开的,大学要让其他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就得认可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多重身份,他们既是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的主要对象又是人才培养的对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所有的协同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人才培养处于大学的核心。第二,人才培养也是时代赋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变化,人才培养不再仅仅是大学的任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了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挑选人才和使用人才来提高团队人员素质,就要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因此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也肩负了人才培养的重任。第三,大学人才培养是大学、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协同创新的结合点。行业企业关心的是大学可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人才,科研院所关心的是具有科研能力的后备力量,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调整发展机制,迎合不同主体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正是基于这一点,大学人才培养成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结合点。5.1.2协同性原则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是政府、大学、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知识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的生产和科研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多元主体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协同,处理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和协同创新理念的关系。多元主体利益分歧将会影响多元主体合作范围和模式的选择以及对协同利益的评价,①因此要在均衡这些要素之间寻找突破口,就要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过程中找到最佳的利益结合点,在目标上达成统一、责权上分配分明,内容上具体明确。政府、大学、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协同机制,政府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大学是以学术价值为导向,看重协同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同时也要重视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着力培养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所需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行业企业以市场为主体,以协同后的经济价值为导向,为协同提供足够实验基地、资金、人员,并积极沟通知识产权和项目收益上的归属;科研院所也以学术为导向,更侧重于协同是否有利于学术研究,同时要加快科研应用价值转化。即使不能使多主体共同受益,也要在补偿中使之受益,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如果觉得在学生参与实习上损失了自身利益,大学就应该通过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等方面Lee,aK-J.Ohtab,T.&Kakehib,K.Formalboundaryspanningbyindusu7liaisonofficesandthechangingpatternofuniversity-industryC00p啪:tIVCreseawh:TheBaseoftheUniversityofTokyo.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2010,22(2):189-20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给予补偿,这样才是对协同原则的坚持,才能使协同合作持续的更持久,效果更显著。5.1.3互利性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过程中,如果协同仅仅对一方有利合作将难以持续,多元主体实现互惠双赢的局面才是长久之计,这样一来多元主体不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是相互关心对方利益,尽量使对方利益最大化。多元主体可以短期没效益,但必须有潜在的或长期的效益,同时各方还要保证其他主体的利益不被侵犯,使对方困难或损失最小化,这样才能激发多元主体投入合作的动力,努力做到自愿、平等、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只有这样,大学、科研院所才能不断地为行业企业的科技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行业企业才能不断地为大学和科研院所提供正确的市场需求信息,科研院所才能不断的为大学和行业企业提供领先的科研成果。因此,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就必须遵循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互惠双赢原则,使多元主体各方保持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协作关系。此外互惠双赢也取决于多元主体各方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准确判断,否则就容易出现角色定位的偏差和过多干预的现象,因此保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互信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利益冲突和纠纷,给多元主体各方带来互惠双赢的效益。5.2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模式选择5.2.1以政府一学校一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协同模式以政府一学校一企业为主导的协同模式是指政府为主要牵头方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在各类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政府组织下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众所周知,志愿者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或用人部门根据活动或项目的需求,提出招聘人员的具体素质和能力要求,所招募的人员经过严格的筛选培训后,按照组织主体的意志和要求完成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我国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有较高的热情,然而真正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人数却不多,这就说明志愿者活动的供给和需求不对称,志愿者活动社会化水平较低,缺乏自身的组织系统,大学生难于实现自己服务社会和发展41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来的需求,志愿者活动难以发挥自身的真正功能。因此,政府以志愿者活动为依托,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诸如西部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弟、服务社区困难群众等,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满足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实现大学生自身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第二,企业科技文化竞赛。企业科技文化竞赛一般是指政府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科技文化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搭建平台。麻省理工学院的“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历史悠久,成效显著,每年都有很多新的成果从这项竞赛中诞生,很多获奖的商业计划被以高价买进,竞赛团队被企业吸纳。因此,我国政府可以在现有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毕异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的基础上,牵头为大学搭建检验实践能力的平台。科技文化竞赛可以通过将行业企业的自身科技需求信息传递给参赛的学校队伍,让参赛队伍可以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专长投入创新研究,在实旌过程中行业企业要与学校做好沟通工作,企业可以利用高校人才、设备等,学生可以利用企业最真实的实践场所来反复验证项目的可行性。在科技文化竞赛实施过程中,学生以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习兴趣及研究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以学生为特质,展现和检验人才培养的定位、特色和效果,学校通过举办和参加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专业的联系和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专门舞台。5.2.2以科研院所一学校一行业企业为主导的协同模式科研院所、大学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迫切需要,是提升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科研院所、大学和行业企业的协同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协同。2012年教育部推出了“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以大学为主体实现科学研究。我国可以以此为契机,将许多独立的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和大学一起进行多学科的跨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该种团队项目协同可以弥补传统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大学所欠缺的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科研项目团队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与大学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借助互补性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平台。第二,在大学建立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合实验室。在大学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一方面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可以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改善大学内部已有的研究条件,使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旌、行业企业的实践基地与大学共享;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知识和人才资源,实现局部范围内知识、科技和人才的转移,为科研院所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学生,为行业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这样一来,科研人员、行业企业专家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性也就大大加强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大学可以通过互派学者、研究员、大学教师和学生等方式加强协同创新。总之,在此种模式下科研院所通过吸收大学教师和学生参与具体研究项目,引入新知识和新思想,可以开拓研究视野,在项目研究过程挖掘科研院所所需要的后备力量:大学也可以在此期间通过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究设备和仪器改善大学已有的科研条件。行业企业可以在此期间通过科研院所和大学知识的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吸纳人才。5.2.3以行业企业一学校为主导协同模式行业企业一学校为主导的协同模式是大学和行业企业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创新时代,积极推动大学和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大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大学和行业企业相互配合,把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大学应考虑行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性,努力将自身学科链和行业企业生产链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机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多主体之间的实习协同。主要是指让学生和大学融入企业中,实现教育和研发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走进企业。每年的寒暑假,企业吸收一部分实习学生,学生通过实习充分的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实践素养。二是大学与企业联合监督。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企业通过筛选,选拔一批实践符合要求的学生,同时将仍需改进学生的名单反馈给大学,大学则在学期开始后,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针对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教学计划。因此大学应当建立专门的实习教学管理部门,积极协商处理好企业与学生的实验培养计划,提高企业需要的人才以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及为人才提供适应其特点的实习岗位,根据人才的实习反馈信息完善人才的培样;同时大学与企业还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助,在保障学生生活水平无忧的情况下,让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实习活动之中。第二,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协同。企业由创业精神而生,大学持科学精神而存在。推动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协同,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树立变革创新、敢于冒险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营造互利共生、联手共赢的团队文化。大学中的社团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团队,而利用社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重点。社团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联系相关行业企业,利用行业企业实践项目丰富的优势,再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社团的学术指导教师,指导监督学生实施项目研究。通过学生的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介绍,企业可以发掘自身需要的人才,人才可以基本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学生毕业时,行业企业和学生可以提前双向选择招聘和就业,双向获益。5.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5.3.1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利益协同机制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实现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一般性资源共享,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开展跨机构、跨行业、跨学校、跨专业多项目协同,这样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其根本在于通过协同实现多主元体的利益诉求。虽然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多元主体各自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都希望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实现自身的目标或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多元主体之间存在最佳利益契合点。也就是说如何在协同创新中要合理设置利益分配机制,达成“利益平衡点”。①但从目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态势看,政府、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尚未成形,若要实现高水平、高起点的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必须健全政府引导,并在外部利益协同机制上有所发展,要做到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各方均事先确认各自的利益范。佟晶石.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与自主知识产权【N】.中国软科学,2003(1):114-117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围与责任边界,增加多元主体的主体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共同享受利益。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过程中,大学首先要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要认准协同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不与协同伙伴争利益,树立开放的心态,使多元主体各方都主动协同,积极承担自身应尽的职责,预见成功带来的收益,勇于放弃一些利益,并促进多参与主体组建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构,定期沟通,及时解决在协同创新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各个参与主体都能够在协同创新中受益。行业企业所作为根据市场需要而创造财富的多元主体的一方,要主动调节大学和科研院所不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为大学、科研院所争取更多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项目,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激励,使大学生具有市场经济所需求的能力和技术。此外,大学、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使多元主体人才培养趋向长期性,推动各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是促进大学、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在风险和利益观念的协同的基础。5.3.2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目标协同机制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协同机制是多主体实行协同行为并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科技、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当代科技创新模式正由传统的线性组织模式演变为跨国别、跨区域、跨组织的开放式合作模式,协同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涉及到不同的创新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混合型跨组织关系,①单个主体无法取得全部的资源和控制权,需要建立目标协同机制来激励协同创新。目标的分散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分散,目标的不明晰必然会导致行为的不确定从而导致结果的失效。因此只有多元主体找劐共同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才能凝聚来自各自的人力、物力、财力,目标执行才会有无限动力,多元主体各方应对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总体目标有共识、有积极性、有使命感,才能形成多元主体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因此,协同创新的目标要以对企业、对国家、对经济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才能为国家发展科学文。Borys,B.Jemison,D.Hybridarrangementsass眦giealliance:Theoreticalissuesandorganizationalcombin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9,14(2):234·24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化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作贡献。多元主体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目标的顺利进行,是以政府的行政权力为基础,通过协调配置学术活动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维护各参与主体基本的权力、权利、责任和义务等。大学、科研院所在学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因此在人才培养的专业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给与一定的专业建议;对于偏离目标、不实际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可以给予一定的修正意见;对其他教学主体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执行过程具有一定评议权。行业企业在协同过程中应有一定的执行权,主要是指受权协同执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成果开拓市场的权利;分享创新成果所创造的经济利益的权利;同时行业企业应履行的义务主要有配合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养的义务;为大学、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的义务;提供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吸纳大学中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的义务;配合大学、科研院所进行研发的义务;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义务。总之,各个主体在协同过程中要完成各自的责任,大学、科研院所对行业企业在协同的过程进行科学指导;对于学生提出的理论合理但实践困难的创意各个参与主体应该给与支持;对于需要深加工的项目要继续进行深层次研究;努力做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全方面的支持。5.3.3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培养的政策协同机制是指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完善大学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以服务社会为最终效应,以行业企业为人才知识实践转化场所,以大学、科研院所为知识创新源头,建立互动、互惠、互赢的协同创新机制。第一,政府做好科技管理和人才培养制度的顶层设计。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需要多元主体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强化政府对协同创新的宏观指导。首先要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调配资源、解决难题,帮助多元主体克服在资金、组织、管理上的障碍。其次要加强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有关大学协同创新的组织平台、科研经费、实践场地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打破大学与其他多元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加强政策落实,完善协同创新的执行和监督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制定多元主体参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相应的政策。例如,政府组织和实施人才培养规划项目,对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项目申请上给予明确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扩宽人才培养资金的来源渠道,设立各类协同基金并以制度的形式保障资金的合理、透明的运作,并保证组织对资金的运作情况定期进行监管。政府通过搭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校企、校所之间的互聘和考核,实行人才的协同培养和学分互认,推动大学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构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新型服务政府。总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多元主体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改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让高水平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参加编写教材和提供教学案例,设置协同教育基地,设立各类奖学金等,从多元主体各个角度协调和推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角度健康发展,对大学学生特别是参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项目的学生的毕业去向给予相应的辅助政策,使他们可以在离开学校后仍然有发展空间。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章结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使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协同创新的提出是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一个很好地改革方向,对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结论: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是将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让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安排、实践环节的设置等,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协同机制来保障多元主体各方的利益,使多元主体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从而调动全社会各界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做好铺垫。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界定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内涵。第二,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第三,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学人才培养利益协同、目标协同和政策协同机制。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本人的研究经历、理论功底和知识面的限制,论文的写作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构建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和多元主体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在武汉理工大学近三年的学生时光就已接近尾声。现在,学位论文也即将完成,硕士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心中满是欢欣激动却又百般不舍。在此,内心深切的感谢之情无以言表!首先,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马廷奇教授。三年里,导师德才兼备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深深影响着我。马老师在选题、开题报告、论文修改上悉心指导和耐心点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论文处处渗透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学生不胜感激。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此次论文的撰写过程给予我很多指导意见的周群英老师,她对论文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批阅修改,周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影响了我,谢谢!感谢高教所的所有老师们!在研究生期间有幸得到您们的栽培,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感谢杨老师和曾老师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学习环境,谨此一并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我还要感谢同学刘曙光、彭忱和陈臣同学和班级上的每位同学,感谢有你们陪伴的珍贵的研究生时光。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挚友,是你们给我无私的关爱和默默的支持,是你们的期待激励我在人生和学习的道路上勇敢向前,衷心谢谢你们!宋茜2013年11月25日于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中文专著类IlVll,【1】1刘明浚.大学教育环境论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81.[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17.[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一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l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9.133.[4】祖晶策划,蔡汀,王义高,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D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11:198.【5】钱为钢,杭仁童.逻辑与方法论[M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6.[6】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2)[MI.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496.【7】顾明远.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4.[8】马继刚.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tMl.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56.(二)报纸文章HI"【9】佟晶石.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与自主知识产权口川.中国软科学,2003(1):114.117.[10】刘悦伦,沈奎.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踟.南方日报,2009-2-25(8).[11】张男星.协同创新筑起高校合作办学“新天地”口川冲国教育报,2012一03—28(A4).【12】宁滨.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iN].人民日报,2012-4-19(7).[13】高思华.协同创新:建“大实践”教育平台口叼.中国教育报,2012-6-4(5).【14】张德祥.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新引擎口川.中国教育报,2012-3-26(5).【15】邬大光.增强科研能力推动协同创新[NI.中国教育报,2011-5.7(2).(三)中文期刊类嗍:[1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叨冲国高等教育,2011(9):4_6.【17】金长义,陈江波.对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比较教育研究阴.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1(4):50—52.[18】王子镐.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叨.中国高等教育,2011(24):13-15.[19】蔡炎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9.81.【20】李志义.谈高水平大学如何构建本科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34.36.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f1.中国大学教学,2005(2):4.5.[2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7(3):9-12.【23】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叨.全球教育展望,2005(3):72.75.[2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四.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25】杨琳华,樊奇.以德澳加为代表的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叨.文教资料,2011(10):109_111.【26】胡家秀,郭琳.合作教育模式解析阴.教育与职业,2004(17):38-39.f27】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明.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00):43.44.【28】郭广生.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叨.中国高等教育,2011(5):12.15.【29】张卫国.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冲国高等教育,2011(22):21.22.【30】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26.【31】王伟廉,马凤岐,陈小红.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设计【J】.教育研究2011(2):58-76.【32】阴天榜.论教育模式叨.中国高教研究,1998(4):58.62.【33】闰树涛.大学一政府一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阴.成人教育,2009(9):7-9.[34】刘昌明.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评介阴.教学研究,20070):198.199.【35】杨静.底特律教育契约为青年提供就业和升学的机会叨.海外技能开发,1996(9):32-35.【36】陈鹏.美国注册学徒制:演进过程和内部机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1(21):43-45.【37】黄义武.中美合作教育社会环境比较研究阴.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129.(四)会议论文集【C】:【38】赵莉莉,郭树东,张慧研.推进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c】.武汉: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51—53.f39】吕明娥.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c】.武汉:高教发展和评估,20060):20-23.【40】杨杏芳.论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31.35.【41】吴绍芬.推进协同创新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C】.武汉: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5.26.(五)外文期刊类川:[42】CollaborationInnovationNetwork.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University-BusinessCoopration.ThematicForumonCurriculumDevelopmentandRntrepreneurship.【44】Johmen,T.,Ford,D..Managingcollaborativeinnovationincomplexnetworks:findingfromexploratoryinterviews.16也IMPConference.Bath:UniversityofBath,2000.[45】Cambridge.http://en.wikipediaorg/wikYCambridge,2007—08-01.【46】BundesministeriurnfuerBildnngandForschung.DieFaehhochschuleninDeutschland[M].Bonn,Berlin:BundesministerinmfuerBildnngundForschung,2004:324.[47】Ketchen,D.,Ireland·R.,Snow,C..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wealthcreation.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Journal,2007(1):371-385.[48]TheCooperativeEducationModel.NationalCommissionforCooperative(USA)[EB/OL].http://www.co-op.edu,2008—10—20.[49】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USA).EducatingtheEngineerof2020:AdaptingEngineeringEducationtotheNewCentury[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5:61--67.[50】BestofCo--opGuide.NationalCommissionforCooperative(USA).CollegeCooperativeEducation[Z].2007--08.【51】LindaK.,GibsonDeborahL.Angel.AModelMentoringProgramforco-OpStudents[J].TheJournalofCooperativeEducation(Fall),2004:66.【52】Wissenschaflsmt.EmpfehlnngenzurEntwicklungderFachhochschuleninden90erJahren['M],Koein:Wis-senschaftsrat,1991:152。【53】RichardPScharehburg.GMI:America'sCo一0pCollege--TheFimt75Years[M].Michigan:n忙GMIPress,1994:20一31.[54】Geidler,E.Industry-universitytechnologycooperation:Atheoryofintem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s.TechnologyAnalysisands仃a:tegicManagement,2005(7):217-229.【55】KaatoRegionalBureauofIntemationalTradeandIndustry.SurveyReportonDevelopmem-typeInduslrialAgglomerationintheGreaterTamaRegion[R].Kanto:KantoRegionalBureauof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y,1997:1240一1241.【56】UndergraduateBaccalaureatePrograms2008--2009[Z].KetteringUniversity,2008--01.【57】Lee,aK-J,Ohtab,T.&Kakehlb,K.FormalboundaryspanningbyindustryliaisonofficesandthechangiIlgpatternofuniversity-industrycooperativeresearch:ThecaseoftheUniversityofTokyo.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2010,22(2):189-206.[59】Borys,B.Jemison,D.Hybridarrangements嬲strategicalliance:Theoreticalissuesandorganizationalcombin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9,14(2):234—249.[60】Robert.W.Glover.RegisteredApprenticeshipTrainingintheUSConstructionIndustry[J].Education&Training,2005,47(4/5):337-349.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学科建设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2012(4):74.75.[2]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实践的特点和启示忉.华中师范大学高等函授学报,2012(11):9.10.[3】NJ'b大学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33.136.[4】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构建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3(3):60—6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