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ID:34301776

大小:56.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5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_第1页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_第2页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初探【关键词】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4-0059-01微写作也称微作文,其特点有三:一是篇幅短小。微写作一般200字以内,要求精心构思、缜密裁剪,表达精炼简洁、惜字如金。二是表达精致巧妙。微作文要尽量做到遣词造句贴切准确、句式长短整散错落有致、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合理有致。三是意旨以小见大。微写作形微而神不微,它用微现象折射时代风云,微话题凸显社会精神,只言片语影响社会人牛,做到微中见精神,微中显个性。对于微写作教学,我们既要给予足够的

2、重视,又要遵循适度、恰切、有用的原则。按年级分层实施,高一高二应以?d趣激发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来,养成写作的习惯和爱好。高三应以复习备考中的能力点和规范训练为主,兼及兴趣爱好和高考的训练要求。具体地说,微写作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立足教学实际,激发写作热情1.坚持开展课前五分钟微表达活动。高中三年六个学期,课前五分钟活动时间合计有2700分钟左右,相当于60节课,这对于高中紧张的语文课时可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三年的课前微表达活动这样安排:高一主要开展读书评论,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和佳作美文的习惯;高二主要安排人物及

3、时事评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高三主要开展语文高考能力点训练,意在提升学生应试技能。这样的训练序列,既保证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又满足了语文高考的应试能力要求。1.在模块教学中灵活穿插训练。人教版必修教材共有五册,古今诗词作品共四个单元,结合诗词教学实际,设计了微诗词写作及诗词作品微评论两个微写作训练专题;结合现代散文单元,设计了微散文写作专题;结合两个小说单元,设计了微小说写作专题;结合戏剧单元,开发了微戏剧写作专题;结合五个文言文单元,则设计了人物微评论和人物颁奖辞等微写作训练。对于选修模块,我们重点设计开发了古诗词微鉴赏、诸子微评论

4、、小说微评论、语言文字微说等侧重于鉴赏评价类的微写作训练专题。2.做好微写作成果的推荐发表和评价展评。每次进行微写作训练后,我们都仿照博客发文评论的方式开展跟帖式评价,即每篇微作文之后留出足够的空间,同班或者邻班互评,小组四名同学以“一评、二评……”的跟帖方式进行认真评价。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灵活自由,学生评价吋没冇顾虑和负担,都表现得热情高涨、积极活跃。对于大家认可的优秀微作文,则采取班内宣读、推荐到校刊或校外刊物发表。每学期结束前,每个同学将自己的微写作习作本进行装订包装,全班展评,通过师生评议,对于表达精美、设计讲究、书写工整、评阅认真的作品,则

5、分别给予书籍奖励。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培养了学生工整书写认真评阅的习惯,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根据高考要求,落实训练要点1.精研考纲考题,明确训练点。以目前我省采用的课标II卷而言,9道选择题以选择字母方式來完成,而阅读部分的文言文翻译、古代诗词鉴赏、小说或传记的问答题、探究题、语用题部分的补写题、图文转换题及写作题,都需要借助文字来表达,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写作方式。而非选择试题中除大作文之外,其他的试题都是先阅读文本或材料,再根据要求作答,这些试题都可以视为读写结合的训练,都可以按照微写作的形式解答。2.紧扣考题,针对训练。既然整

6、套语文试卷除选择题之外都可以看作是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作答,那么,在认真研究课标、考纲和近年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微写作的特点要求,在语文高考复习备考中,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微写作的训练优势,按照考纲规定和考题特点,逐点逐题来强化训练,这样可确保语文高考稳操胜券。三、创设特处情境,贴近实际训练1.利用特定时间节点创设情境进行训练。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屮秋等,加上众多的世界日,可以将各个节日文化元素融入微写作训练中。高中学生平时忙于学业,…般很少关注身外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使其在微写作训练中提高表达能力,

7、树立环保意识,拓宽关注视野2.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等资料开展微写作练习。在微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的丰富资源,增强学生亲近故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本文为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微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C2015JGHB1228)编辑:刘於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