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

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

ID:34431465

大小:58.6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06

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_第1页
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_第2页
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_第3页
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_第4页
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_第5页
资源描述:

《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事件艺术家转换的中国现场——老愚与原弓的对话  在灾难面前,艺术家是渺小的。因为灾难就是一个蛮力艺术家,他所制造的废墟具有足够的美感。如果承认毁灭也是艺术的话,那么,能从废墟里洞察到某种力量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大地,人性,命运,褪去一切人造的物质外壳,他为我们袒露出一幅博大的生命地图。原弓是一个事件艺术家,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数次奔赴灾难现场,与其中的民众建立起真挚的感情连接,并且把根扎在那里。那里发生的一切,最终在他心里孕育出艺术的坯胎。他以观察家的眼光,打量事物,参与其中,并且得收获。你可以不把这些称为艺术品,但他们确实散发出标准化艺术所不具有的魅力。艺术

2、是对生活的观照,更是对命运及人性的礼赞。灾区第一次作为整体,呈现在我们眼前。他带给我们某种陌生感,而新闻报道式的概念灾区窒息了人们的想象力。原弓的这些作品让我们对那儿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在生活之外没有艺术,并不意味着照搬现实或运用点石成金似的点子,就能将生活变成艺术。这不是一本原教旨艺术意义上的艺术图集,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艺术作品。独有的视觉,巧妙的转换,以及宏大的叙事,构建了一幅形而上的灾区图景。这种关注,从大地的仰角出发,直指生命的根底--没有灵魂,人类如何可以生存下去?他以这种莽汉的姿态把自己与浮华虚无的艺术精英区别开来,他终于做成了自己。 老愚:读完你这组

3、作品后,我感觉原本比较空洞的灾区,或者说被新闻媒体漫画式的灾区,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灾区,跟我的故乡一样也变得可触可感,它和日常经验是一致的,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性东西,但又散发出某种灵动的气韵。你从各个剖面切入灾区日常生活,“农具”、“算命”、“预产期”、“戴口罩”,这些都让人联想到“生存”这个词,他们是怎样活下去的,是什么支撑他们想活下去。你提供了比新闻联播更有力的理由,新闻联播仅仅给了我们一个抽象的、感恩式的理由。你的作品不论是宗教的线索,还是生命本能--在命运笼罩之下的东西,它真实地存在着,去除了意识形态的干扰,给观众看到一个本真的灾区人的现实生存图景。你会发现,

4、不论遇到多大的事他们都会按着本能的东西去生存,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去生存,而不会按照一个外在的东西去生存,这就是作品给我们最大的一个启发。艺术家切入生活到完全真实的一个程度,没有任何伪饰,震撼力就在于此。真的让人感觉到,灾民在那种情况下就必须这么办,活下去,顽强地活下去。这样的作品完全是建设性的,充满了生命必胜的力量。 原弓:谢谢你的理解。我想对自己在灾区这一年多的经历做一个总结。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略有宽度不一定能做到有深度的一个文本,它是一个事件过程的记录。以后我想再把两个单独的艺术工作放在一起再做一个有深度的东西。过去自己的多重而模糊的身份所积累的承受遭遇的经验

5、帮助了我的工作,我是凭经验在偶发中把握机遇的,《摆上神台的灵魂》和《红帘-512》,我会做一个单独的画册,以试图找到今天中国社会潜在的世界观。我想,我们还是不能纯粹用意识形态去判断“正义的”与“非正义的”,这种指认本身就有问题。我感觉,中国百姓多多少少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我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我所说的社会并不代表我是立足于政治来做艺术的,因为介入社会也就介入了政治,但我的艺术工作不是介入政治的一种方法,而是介入社会的方法,事件中的田野考察。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从上层结构来讲其实是有一种向上向善的欲望,逐步走向公民社会。但问题是向下的贯彻到最基层之间是被扭曲的、矛盾

6、的、不协调的,所以才会一直强调和谐问题。这种和谐能否达到,让我非常困惑。任何群体、社会组织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但每个个体都深受自己文化历史背景和传承的影响,不能忘记许多村长的作为,更多的还是我们上千年的封建主义的文化传统。 老愚:我认为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是概念上的中国或称虚拟中国,这个中国体现在文件和新闻联播里,是抽象版的中国。而你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那么你要表达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作品的意境也在于此。灾区人民这种韧性,这种蓬勃的生命力会使他们永远生活下去,这是民多做法是非常科学的。在赈灾过程中,标语这种传播力量所具有的动力,其实是覆盖理性的,对整个

7、社会组织的意识影响非常大,这种意识最终会对潜意识产生影响。 老愚:这个作品从外观上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很强烈的,我理解为怪诞的权力或空洞的权力,它以窗帘这种形式向世人展示它的这种“无所不能”的力量。其实它是没有力量的东西,标语就是标语,字就是字,但是艺术家、文艺人、媒体人会把它放大,放大到一个不适当的程度,你觉得它应该产生它应有的力量。我们这么理解标语所以觉得它有巨大的权力,事实上它什么都不是。它和文革时期的标语不同,那时的标语是有权力的,一看见“毛主席万岁”就哆嗦,就觉得“毛主席”正在你身边,现在这个标语是一个死去的权力。 原弓:我倒认为,当时现场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