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ID:34459316

大小:2.73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3-06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_第1页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_第2页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_第3页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_第4页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3研究论文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前言⋯⋯⋯⋯⋯⋯⋯⋯⋯⋯⋯⋯⋯⋯⋯⋯⋯⋯⋯⋯⋯⋯⋯⋯⋯⋯..6日U舌⋯⋯⋯⋯⋯⋯⋯⋯⋯⋯⋯⋯⋯⋯⋯⋯⋯⋯⋯⋯⋯⋯⋯⋯⋯⋯··村料与方法⋯⋯⋯⋯⋯⋯⋯⋯⋯⋯⋯⋯⋯⋯⋯⋯⋯⋯⋯⋯⋯⋯⋯..6结果⋯⋯⋯⋯⋯⋯⋯⋯⋯⋯⋯⋯.⋯⋯⋯⋯⋯⋯⋯⋯⋯⋯⋯⋯⋯⋯.8附图⋯⋯⋯⋯⋯⋯⋯⋯⋯⋯⋯⋯⋯⋯⋯⋯⋯⋯⋯⋯⋯⋯⋯⋯⋯⋯..10附表⋯⋯⋯⋯⋯⋯⋯⋯⋯⋯⋯⋯⋯⋯⋯⋯⋯⋯⋯⋯⋯⋯⋯⋯⋯⋯..12讨论⋯⋯⋯⋯⋯⋯⋯⋯⋯⋯⋯⋯⋯⋯⋯⋯

2、⋯⋯⋯⋯⋯⋯⋯⋯⋯⋯..14结论⋯⋯⋯⋯⋯⋯⋯⋯⋯⋯⋯⋯⋯⋯⋯⋯⋯⋯⋯⋯⋯⋯⋯⋯⋯⋯..18参考文献⋯⋯⋯⋯⋯⋯⋯⋯⋯⋯⋯⋯⋯⋯⋯⋯⋯⋯⋯⋯⋯⋯⋯⋯..18综述椎旁肌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改变中的研究进展⋯⋯⋯⋯⋯⋯⋯⋯⋯22致谢⋯⋯⋯⋯⋯⋯⋯⋯⋯⋯⋯⋯⋯⋯⋯⋯⋯⋯⋯⋯⋯⋯⋯⋯⋯⋯⋯⋯..36个人简历⋯⋯⋯⋯⋯⋯⋯⋯⋯⋯⋯⋯⋯⋯⋯⋯⋯⋯⋯⋯⋯⋯⋯⋯⋯⋯..37中文摘要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退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一般认为,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在冠状面上出现的侧凸Cobb角大于10度的脊柱畸形。其发病原因复杂,病程相对较长,呈逐渐发展性趋势;其大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3、且发生率约为6--68%,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在成年人脊柱侧凸患者中,退变性腰椎侧凸常伴有明显的腰痛、神经根源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其发病原因,制定合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的研究目标。近年来,对其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较多,认为椎问盘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退变是其发病的原因,且始于椎间盘退变;同时认为侧凸的进展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不对称、骨密度等因素有关。但它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椎旁肌,首先,对维持脊柱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它是躯干活动的主要动力;最后,它作为人体躯干姿势反射弧的效应器,与脊柱畸形也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目

4、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与青少年特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和脊柱后凸等的相关研究较多,对退变性腰椎侧凸与椎旁肌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应用MRI为评估手段,探究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退变,并分析其退变与椎体侧方移位、腰椎侧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项椎旋转的关系,旨在揭示椎旁肌退变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05年6月_2012年12月78例无神经症状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侧凸组),选取同时期无腰椎侧凸和神经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和体质量质数相匹配,所有的患者都自愿地参加

5、本次试验,并答应在试验过程中尽自的义务。所有患者均行腰椎X线和MRI检查。应用ImageJ软件测量2组MRIT2WI上L1.Sl椎间盘水平两侧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百分比,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测量椎旁肌的面积,即利用T2WI取L1.S1椎间盘平扫(3层),选取中间层为研究对象,其横截面积均由ImageJ软件测量,其结果为“A";然后,测量椎旁肌脂肪浸润面积,即采用Image中文摘要J阈值技术,在阈值技术应用时,脂肪组织为红色,测量其面积,其结果为“B”;最后,得出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B/AX100%。所测数据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不对称度描述椎旁肌的不对称性,其数值

6、为两侧脂肪浸润百分比的差值。两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首先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如两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差值为不对称度,用不对称度描述椎旁肌不对称退变。侧凸组:在腰椎正位x线上测量腰椎侧凸角、顶椎旋转和椎体侧方移位,在腰椎侧位X线上测量腰椎前凸角。分析椎旁肌退变不对称度与椎体侧方移位、腰椎侧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顶椎旋转程度的关系。结果:1侧凸组:凸侧和凹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1—2,L2.3,L3—4,L4.5,L5一S1水平分别为10.13%±5.37%,11.28%±7.18%,16.04%±9.90%,24.83%±11.64%,35.10%±14.45%和15.44

7、%±7.08%,22.37%+--11.53%,26.48%±11.68%,37.07%±15.11,44.13%±17.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户7.452,9.858,10.223,10.295,8.730;P<0.05),凹侧大于凸侧。其不对称度为10.08%±6.80%。相关性分析示:不对称度与腰椎侧凸角,椎体侧方移位和顶椎旋转存在正相关(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