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ID:34470104

大小:594.9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6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1页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2页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3页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4页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总第170期)“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张奇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摘要:“为政以德”语出孔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并逐渐演义为以重民主义、教化主义、德本主义、人治主义等为其特征的儒家“德治”理论。在当今“以法治国”的新时代中,重新解读远古的“德治”,汲取其精髓,借鉴其教训、扬弃其讹误,应是理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亦是经世治国的现实要求。关键词:德治;儒家;德本;人治;教化;以法治国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一0209(

2、2002)02一0126一08儒家创始人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君以德来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犹如北极之星居于天空之中心,百官万民犹如繁星拱卫北辰一样,环绕其周围。君主垂衣裳而天下治,社会秩序井然不紊,治民理政事半功倍。从此,“德治”成为了儒学最具特色的基本政治理念和原则。儒者们孜孜不倦地开拓、阐释和传播之,时代环境持续不断地评价、选择和整合之。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发生了难以想象的深刻影响,对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的演变和积淀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当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相进。值此新

3、的世纪,回顾古老的“德治”理念,回溯其渊源,解剖其蕴涵,分析其价值,观照其当代意义,不仅极富思想史研究的理论学术意义,更富有当代治国安邦的现实实践意义。一、“德治”的理论迁变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德治”理论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大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定型于两汉时期的董仲舒,完善于包括韩愈、朱熹在内的唐宋以来诸多的思想家。周公总结殷亡周兴的历史经验,明确地提出“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的理念。此处的“德”不必局限于今人的道德,它包含的内容极广极杂,反映了时人的思维习惯和模式。大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包括其中。作为善,作为一个原则,它具体化为:敬天、诚祖、严己、

4、÷收稿日期:2001—11—25作者简介:张奇伟(1959一),男,安徽省砀山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26万方数据善人、怜民、畜民、少刑、轻罚,等等[1](P9—10)。虽不甚明确,但也涵括了后来“德治”的一些内容和基本思路,故人们将此作为“德治”、“仁政”的先河。·“德治”的首次明确提出者是春秋末期的孔子[2](《为政》)。他提出的“为政以德”明示了以“德”理政、治国、统民,具备了以德治国的基本要件和以道德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为政》)以行政命令去引导群众,.以刑事处

5、罚去规范庶民,百姓虽惮于强力而收敛行为却无羞耻之心,以道德引导,以礼仪整肃,则民众内有羞耻之心,外可自觉遵守规范。他尤其突出道德感化在治国中的显著作用,以至于以道德感化作为实际的施政过程。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颜渊》)他认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颜渊》)关于具体如何治民,他亦有高见。他说,一个国家在人口增长了后要使民富裕,富裕后就要教民。[2](《子路》)此所谓“富而后教”。战国中期的孟子秉承孔子的思想,在其基本原则之下,

6、将其向前推进,形成一系统的“德治”理论——“仁政”。孟子认为,仁政的内在根基在于凡人皆有之“侧隐之心”等与生俱来之善心。仁政就其实质言不过是君主内在善心的外在推演,所谓“推恩”。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公孙丑章句上》)进而,孟子推出了详尽至极的“德治”方案。首先,“制民之产”。“正经界”,使民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3](《梁惠王章句上》)。其次,“省刑罚,薄税敛”[3](《梁惠王章句上》),“取于民有制”[3](《滕文公章句上》)。最后,“

7、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3](《滕文公章句上》),“申之以孝悌之义”,“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3](《梁惠王章句上》)。大约成书于秦汉,记载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礼记》中的许多篇章如《大学》等将孔孟以来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整理。《大学》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P3)在这里,孔孟后学将道德置于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之上,把道德修养作为一切社会政治活动和过程的枢纽和中心环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8、,儒家学者对君主执政者提出了严格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操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