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

ID:34477965

大小:714.3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6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_第1页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_第2页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_第3页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_第4页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乐府瓤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THENEWVOICEOFYUE—F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IlgCon∞rvato巧ofMusic)“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白玮[内容提要]大学精神代表着一所大学存在于社会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大学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大学精神的源生与个性,都是本文所关注且不能回避的问题。“鲁艺”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开辟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历史的崭新时代,“鲁艺”的教育实践不仅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为中国大学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积淀。我们要

2、继承‘‘鲁艺”传统,就不能不从大学精神的层面上加以思考;我们要塑造中国大学精神,就不能不从‘‘鲁艺”的传统中去汲取营养和力量。[关键词】“鲁艺”/中国/大学精神【内容类别词】教育教学理论大学在民族、国家、社会的总体结构中是一个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坚守文化精神的堡垒。同时,大学还不断地对社会发展的既定形态,对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以至人类自身进行反省、质疑与批判,并进行思想文化学术领域的新的创造,形成一定的大学精神,为民族、国家、人类社会与自身的发展与变革,为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新的精神资源与智力支持。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的第一所培

3、养艺术人才、艺术管理干部的院校,由此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鲁艺”的教育实践不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为新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积淀。由此,便引发了笔者关于“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的探索。一、大学精神代表着我们所体察到的一所大学存在于社会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精神是一种凝聚力,它的源泉是无形的思考、探索、对话、交流、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自由、宽容、大气、进取、严谨、朴实的文化风尚。1.谈到大学精神,“文化积淀”是不得不提的。因为没有哪一所学

4、校的大学精神能逃离出对其文化积淀的彰显,一所大学的精神正是长期积淀的一种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淀,就没有人类精神的形成,文化积淀是大学精神生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正是这其中的积淀为新的精神创造储备了源头活水,源头越丰,获利越足。精神是一个抽象的词汇,精神传承需要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吸纳、认同。通过吸纳与认同,将其要义传递。大学精神的传承同样需要吸纳与认同。这种吸纳与认同是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精神相互关联的内在扭结,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发展的线索和依据。所以大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时空生。文化吸纳与认同是大学精神产生的根基。大学精神认同的具体方式常常是特定时代的人通过文本及

5、其他线索与此前产生的原初的智慧与哲学进行对话,文艺复兴及欧洲近现代大学与古希腊文明的关系建立如此,孔子“从周”也是如此。范仲淹一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朱熹、欧阳修、蔡元培等众多后世士人反复认同,并不断生成新的士文化精神。在这种对话中,后来者会对原初的价值进行“损益”,如中国“古代的礼乐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孔子更是将其方向“转入了‘人道’领域”,以至春秋以来,中国文化已日益明显地有了从天道转向人道的倾向。总体来看,大学精神形成、传承的机理即是积淀与认同,积淀是前提,是基础:认同是后人对积淀的再选择。无积淀则此精神无从产生,没

6、有认同则此精神失去传承的机会。2.大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作为传递、应用、融合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必须注重学术,必须拥有一批有思想的专家、学者—一有思想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一批具有独立思想、人格与自由意志的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来讲,大学精神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生生不息的大学人与大学一同成长过程中凝结的相对来讲较为传统稳定的学术风范和卓尔不群的教育传统。大学是由活生生的人构成的,那么大学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就应是非常内在、本质的人文精神或者说是人本精神。因此构建大学精神,要突现万方数据4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以人为本”。大学教育的主体是人,

7、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以人为本”是彰显民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在广泛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大学教育是人格教育、通识教育、终身教育的基础。大学的重任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承与创造,还在于精神的传承与彰显,大学精神可以说是充满人性的文化精神的象征。二、关于中国大学精神的源生、由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