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

ID:34585923

大小:4.50 MB

页数:113页

时间:2019-03-08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_第1页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_第2页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_第3页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_第4页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60扬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了派的自我认同的漂流历险。《少年派》改编自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剧情、主题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做了电影特色的合理化改编。影片以人到中年的派对来访作家的回忆与讲述为线索穿插故事发展始终,就主要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步调缓慢地讲述了派从儿童时期接受的宗教启蒙教育,为海上漂流过程做足了铺垫;第二部分是奇幻漂流历程:派随全家移民加拿大,途中不幸遭遇船难。父母与兄长葬身海底,而他与斑马、母猩猩、鬣狗和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同在一艘救生艇上得以幸存。海上的艰苦生存中,鬣狗吃掉了斑马和母猩猩,老虎吃掉了鬣狗,然后派与老虎经过了长达227天的

2、艰难漂流,最终在墨西哥海岸获救;第三部分中年派又讲述了海上漂流的第二个版本:没有动物,船难后的幸存者是船上的法国厨师、水手、派的母亲和派。漂流过程中,厨师残忍地杀了水手并吃掉了他,后又与派的冲突中,杀了派的母亲。愤怒的派杀了厨师,最后一个人漂越了整个太平洋。四个人物与第一个故事里的四只动物形成了某种对照关系,引人遐想。在影片结尾,中年派并未对两个版本的真假作出判决,但故事的最终结局都是派在这个过程认识了自己,找到活下去的意义,而且在获救后并没有自我迷失,而是在自我救赎后拥有了幸福的家庭。一、多重宗教下的自我寻找中年派的讲述是从自己的名字“派”开始的。名字是

3、对一个人的称呼和代指,关乎我的自我认同和他者对我的认识。派的本名是“PiscineMolitorPatel”,源自法国最纯净的泳池名称,是父亲对他“有颗纯净的心灵”的美好期待,但“Piscine”却因与“Pissing”(小便)同音而被同学们当做笑柄,这让派尴尬不已。于是他在新学期每一门课上更改名字为Pi,并以对圆周率(兀)的背诵而显示出的惊人的记忆力成为学校的传奇人物,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肯定与认同。派在小时候就表现出对宗教的好奇和对神的敬畏。他不可思议地同时信仰三种宗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且都十分虔诚,因为他执着地认为神变幻莫测,将以不同的身份显

4、现,指引他结识更多的神。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有些早熟的深沉,一直在寻找神的存在形式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尽管他身兼多种教徒于一身,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信仰哪一种宗教,但是派对于人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相信万物有灵,坚定地相信在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眼中看到了野兽的灵魂,人性与兽性有着统一的共栖。这种想法与父亲的观点截然相反。派的父亲一直教导派要相信理性的科学,理一、补语“上”和“下”语法化程度的不对称⋯⋯⋯⋯⋯⋯⋯⋯⋯⋯⋯⋯⋯⋯⋯⋯77二、“V上”和“V下”结构中与动词相关的不对称⋯⋯⋯⋯⋯⋯⋯⋯⋯⋯⋯⋯⋯⋯79三、“V上”和“V下”结构共现成分的不对称

5、⋯⋯⋯⋯⋯⋯⋯⋯⋯⋯⋯⋯⋯⋯⋯⋯88第二节“V上”和“V下”结构不对称的原因分析⋯⋯⋯⋯⋯⋯⋯⋯⋯⋯⋯⋯⋯⋯⋯94一、不对称的语义基础一一原型意义⋯⋯⋯⋯⋯⋯⋯⋯⋯⋯⋯⋯⋯⋯⋯⋯⋯⋯⋯94二、不对称的内在机理一一认知倾向⋯⋯⋯⋯⋯⋯⋯⋯⋯⋯⋯⋯⋯⋯⋯⋯⋯⋯⋯95三、不对称的外在表征一一标记数量⋯⋯⋯⋯⋯⋯⋯⋯⋯⋯⋯⋯⋯⋯⋯⋯⋯⋯⋯96结{吾⋯⋯⋯⋯⋯⋯⋯⋯⋯⋯⋯⋯⋯⋯⋯⋯⋯⋯⋯⋯⋯⋯⋯⋯⋯⋯⋯⋯⋯⋯⋯98参考文献⋯⋯⋯⋯⋯⋯⋯⋯⋯⋯⋯⋯⋯⋯⋯⋯⋯⋯⋯⋯⋯⋯⋯⋯⋯⋯⋯⋯⋯⋯⋯100附录⋯⋯⋯⋯⋯⋯⋯⋯⋯⋯⋯⋯⋯⋯⋯⋯⋯⋯⋯⋯⋯⋯⋯⋯⋯⋯⋯⋯⋯⋯⋯104致谢⋯

6、⋯⋯⋯⋯⋯⋯⋯⋯⋯⋯⋯⋯⋯⋯⋯⋯⋯⋯⋯⋯⋯⋯⋯⋯⋯⋯⋯⋯⋯⋯10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0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111刘仪蒙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中文摘要趋向动词“上/下”充当补语构成的“V上/下”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述补结构。由于趋向动词“上/下”表义的多样性、“V上”和“V下”结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对称性等原因,“V上/下”结构呈现高度的复杂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全面考察两类述补结

7、构的语法化过程,分析现代汉语中两种结构的语义类型及组合特征,探讨两种结构不对称的表现及形成原因,对于深化对这两种结构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V上”和“V下”两种述补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V上”和“V下”结构各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汉代时“V上/下”结构出现,主要作为连动结构使用,但由于“上/下”的位置在动词后、表意较为简单等原因,当时已经表现出语法化的萌芽。魏晋至隋唐时期“V上/下”结构固化,“上/下”作为趋向补语使用成为常态。其中“V上”结构在唐代才产生早期动结式动补结构的用法,这样的用法“V下”结构在魏晋时期即产生,原因在于结果补语“

8、下”不仅可由趋向补语,还可由取得义“下”演化而来;唐代时“下”还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