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常师(上)

学无常师(上)

ID:34630747

大小:316.2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8

学无常师(上)_第1页
学无常师(上)_第2页
学无常师(上)_第3页
学无常师(上)_第4页
学无常师(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无常师(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罗学志田无常师中国的近代,出现了一个历史上F前所未有的社群,就是留学生。这是一个仍在继续扩充、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又不时存在一些争议的群体。有些人对其特别欣赏,另一些人则稍带不满,还有更多El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恐怕尚未关注及此。近代中国的留学生,首先是规模大,其次是如潮水般波涛汹涌,至少有三四次所谓的高潮:甲午战争后蜂拥去El本是第一次,抗战后到美国的人数也不少,中共执掌政权后还有两次大规模的留学潮——五十年代(以下非特别注明,皆指二十世纪)留学苏联和东欧及“改革开放”后留学美国、日本和欧洲(后者迄今仍在延续,规模似也有增无减)。这又提示出第三个特点,即留学往往受

2、到官方鼓励,其行为超越于政权的转换。要了解这不同的留学大潮,及此中形成的“留学生”群体,最好还是从其历史语境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从文化中心到称弟子国在中国历史上,除了雅俗皆知的“唐僧取经”故事那一时段到天竺学佛,到外国去学习的实在不多,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并不充分。我们的历史记载和历史记忆中,倒是多少有些外来的学习者。惟对后者也不特别鼓励。中国传统行为准则的一个要点,即礼记》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要别人先表示了“向学”的愿望且肯拜师,然后才鼓励教诲之。主动向人输出知识,即是“好为人师”,这样的行为是不被提倡的。这一准则也延伸到中外关系之上。以前国人自以为居天下之中,是谓中

3、国。中国与周边甚至更远的“四裔”,共同构建着“天下”的完整。古人一方面特别讲究“人我之别”,又总要怀柔“远人”。而中国之“中”和“远人”的“远”,都不一定是地理的,更多是文化的和心态的,以37文野为区分(且文野也是可转变的)。故“远人”几乎就是“他人”的同义词,而“四裔”也往往等同于“四夷”。由于万方来朝标示着天命所归,可以印证“中夏”的正当性,“四裔”的存在和向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正因其存在更多是象征性的,古人并不特别看重“四裔”,也不强调文化输出。怀柔“远人”的方式,主要是修文德以来之。对于倾慕华夏文化的“四夷”,中国固表欣赏且予鼓励,亦可向之传播中国学问。但“夷狄”若不

4、遵行夏礼而沿用夷礼,通常亦听之任之,以存而不论的方式处之。对不那么友善的“夷狄”,更禁止向其输出中国文化。随着西力东渐,近代中国人由被动而主动,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也曾设广方言馆以培训外语人才。与今天不同的是,当年一般人家并不视此为子弟的优先选择,盖以“谋生”之技艺为求学目的,那时尚未普及;而有志做国家栋梁者,原不必通“方言”。连学习外国的“方言”都不积极,遑论远赴外国念书了。十九世纪中叶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多半是边缘区域边缘人家的子弟。那一次官派留学生的尝试,也不以成功著称。这个状况后来有了很大的转变。以文野分华夷的中国士人,本自视为世界文化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

5、文的“夷狄”。在一系列的战败之后,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进而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几十年间,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对西方的态度,也从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发生了急剧而彻底的转变。屡受西方欺凌的中国人竟会主动向入侵者学习,特别是甲午战败后,大量的中国学生涌人敌国日本而转手学习西方,等于进一步从“师夷”走向了“师敌”。这一非常不合人之常情的现象,是理解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特别值得探究。尽管当

6、时就有人以“日人我之仇雠,不当使之借箸”为理由反对效法日本;更流行的观念,则是与其“远效3R西人,不若近法日本”。前往日本者占当时留学生的最大部分,而他们的主要目标并非学习日本,而是转手学习西方。康有为曾形象地说:“泰西诸学之书,其精者日人已略译之矣。吾因其成功而用之,是吾以泰西为牛,日本为农夫,而吾坐而食之。”不过,任何仿效的过程自然包括意识层面的选择、更易和无意中的失真,仿效者本身在此进程中也会形成带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学说。转手“坐而食之”者,所学的究竟是牛还是农夫,亦正难说。到日俄战争前后,“倭学”一词已出现在名满天下的湖南举人王闾运和几乎无人知晓的山西举人刘大鹏口中。

7、这一多少有些不以为然的名词能够流通,提示着因转贩西学而获其地位的Et本学,已经脱离了依附的地位,而渐具独立的认同。在另一些人眼中,“倭学”的地位更逐渐提高,成为与“泰西之学”并立的“泰东之学”。两者的并列表明,西方在中国的文化权势已扩展到日本身上。不论是贬还是尊,一个独立的日本学出现在中西对峙的格局中,都揭示出中国在近代文化竞争中更为惨重的失败——中介的独立存在意味着中学与西学之间的距离又更增大了。大体上,近代中国学西方走的是一条上行下效、朝野配合(不全是有意的)之路。不过,由于中国传统向不重视甚至阻止文化输出,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