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

ID:34647530

大小:349.9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8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_第1页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_第2页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_第3页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_第4页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与走向李向阳黄芳李瑞晴(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工理论教研室,南京210045)【摘要】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各国政府立足本国实际,对低碳城市的构建进行着尝试。目前看,这些研究和实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文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以期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关键词】低碳城市;理论;实践;发展;现状;走向【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009-4997(2010)03-0020-11近年来,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的。“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则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的应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对方案之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济》(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conomy)中首次出现的,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1]并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城市作为地区经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3、的核心单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的推进,其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方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面,现代城市继续扩大着自身的集聚生活和集聚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3]消费功能,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已经成为陆地表层机会”。在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2010年二氧化[2](P10)集聚生产的最大场所。”作为生产的最大场所,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城市的发展必将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支年减少60%,到时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撑,这使得城市成为碳排放的

4、集中地。因此,在发经济的国家。“低碳经济”概念一经出现,立即引起展低碳经济战略中,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重中之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紧随其后,致力于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低碳社会”的建设。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极而有益的探索,各国政府立足本国实际,对低碳中央环境审议会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争城市的构建进行着尝试。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一、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到“低碳城市”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4](P2)“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5、。日本2004年开始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提出对低碳社会模式和途径进行研究,2007年2月颁收稿日期:2010-05-08作者简介:1.李向阳(1979-),男,河南夏邑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工理论教研室讲师,经济学博士生;2.黄芳(1976-),女,河南汝昌人,95875部队干事;3.李瑞晴(1982-),女,河南夏邑人,蚌埠坦克学院军队政工教研室助教。-20-《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提出表的《首尔宣言》称:“我们的共同目标是,C40城了“低碳社会”的

6、理念,强调人们消费理念和生活市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气候变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化的灵活应对,提高恢复能力,将各城市打造为低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该报告以2050年二碳城市”。此外,宣言还要求C40城市履行“气候变[10]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化行动计划”(CCAP:ClimateChangeActionPlan)。[5]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低碳经济”与目前,C40包括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等在内的40“低碳社会”概念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强调生产方个成员及其他相关城市。这

7、些成员有着共同的特式的转变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巨大商机,点,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都有自“低碳社会”则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时,己明确的量化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并对其他国两者又相互融合,且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注重技术家和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低碳和政策要素,都强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城市既要涵盖低碳生产也要顾及低碳消费,在一都是为了促使温室气体减排,降低人类活动的碳足个城市的范围内维持良性的可持续能源和生态体迹。正如能源节约基金会(EnergySavingTrust,EST)系。然而,城市发展是个系统的工程,

8、如何将城市所强调的,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发展与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很好地结合[6](P2)济”。如果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