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

《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

ID:34728035

大小:107.0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10

《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_第1页
《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_第2页
《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_第3页
《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_第4页
《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坛经》:让学生找见自己《坛经》原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佛教著作。唐代以前,中国的佛教经典都是从印度“取经”传入的。如著名的《金刚经》《楞伽经》等,它们的著者皆为印度高僧,有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高徒。其中记录了释迦牟尼讲经的内容。而《坛经》则记录了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言行,是中国僧人唯一被称之为“经”的著作,并非教育专著。我这儿拿它来谈教育,其实是看中了这本中国本土佛教经典里边大量慧能大师跟弟子和其他各种人的对话。这些对话说白了,就是禅宗的教学记录。因为叙事生动,言语简练,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传神

2、,是极好看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也被称之为“公案”,里边“机锋”迭出。说到底,“机锋”也就是体现在语言中的智慧。如慧能初到广州法性寺,正赶上那儿的“领导”印宗法师讲授《涅槃经》。当时微风吹拂经幡,一名僧人就说那是风在动,另一名说那是经幡在动。双方“议论不已”。这时初来乍到的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番答话石破天惊。慧能真是有超越众人的领悟能力,更有直指问题核心的语言把握才能,虽然他“不识文字”。同时,作为一个听课的学生,他更有无惧无畏的性格——面对真理,他一点儿没有拘束,直

3、通通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直引得“一种骇然”。我太喜欢这样越众发言的学生了。今天我给高中生上课,这些经历了三年幼儿园教育、六年小学教育、三年初中教育、个个身体强健英俊漂亮的少年,面对我的“千呼万唤”苦苦央求,几乎个个儿埋头装作没听见,哪有这般“贸然开口”的?慧能心直口快,真理面前,自由放松,却又舌灿莲花,妙语如珠。咱们中国的学生,曾经是多么善于体现新课程要求的“表达与交流”啊!而这时,高踞一寺主持宝座的印宗大师也是胸怀宽广:“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那时印宗根本不认识慧能,知道他拥有五祖弘仁

4、的“衣钵”也是后来的事,但是,他心中根本没有门户之见,也没有尊卑之分,只是对慧能讲出的真理兴味十足,一下子就把这个“后生小子”请到了自己的教授交椅上,向他请教。这个场面读得我心潮难平。我不禁自问:老霍,你讲课几十年,可曾有几回因为学生做出精彩答案,就把自己那个看似高贵的讲席让出来,诚心诚意请益一番,让孩子给你讲一课?仅凭这一点,今天的中国教师,就该集体向印宗老师学习。因此,《坛经》不仅是佛教经典,也还是教育经典,因为其中包含着最好的教学思想,也记录着丰富的师生对话。还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5、还有好的呢。《坛经》“九品”——九个章节,对话多多,不一一细说了。我专门而谈谈我读第一品——《行由品》的一点点感想吧。《行由品》是绝妙的美文,记叙生动,刻画传神。它讲述了慧能从一个砍柴的樵夫成长为一代宗师的过程。故事是已经成为禅宗六祖的慧能大师在韶州城里大梵寺开坛讲经时叙述的。当时场面宏大,听讲的有僧俗信徒及官员儒生等一千多人,应该算不小的课堂了。而大师为了向听众阐明禅宗的要义,拿自己的开悟经历作为一个案例来启迪大家。没有比教师的现身说法更有启发性的了。试想,当一个教师向学生彻底敞开心扉,展现自

6、己的觉悟过程,学生们会有怎样的收获?大师讲演结束,“一众闻法欣喜,作礼而退。”以后,就是越来越多的求教者不断涌来。慧能原来的籍贯是范阳,祖上因罪流配岭南,成了新州的百姓。父亲早亡,慧能与老母又迁移到南海,卖柴为生,有一天送柴至客店,听到有人诵《金刚经》,并听到六祖弘忍在黄梅县讲说此经的事。慧能觉得自己跟这经典很有缘。那人就资助慧能前往听讲。想来唐朝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人们真是喜欢探索真理,研讨人生问题。大家即便讲说佛法,也是彼此毫无间隔,一见即谈,谈了还互相帮助。那个诵经的人跟慧能素不相识,

7、却愿意跟他交流,并愿意出资帮助他去求学。慧能作为大师,起初地位贫贱,但是,他善于学习,虽然没有文化,却向往美好的道理。这在佛家称之为“缘”,而在今日,则可看作一个人内心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而那个“客”真不愧是诵读《金刚经》的真正读者。他发现了慧能,他看出了这个孩子求学的决心,便给他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应该说,每个学生内在都有一种向善的力量,这力量如同灯芯,一旦遇到适当的火苗,便会点燃发光。我们教师,则应该像那位“客”一样,要善于随时随地发现学生身上这种向着知识、真理和善良的力量,助推他,成就他。我

8、们的社会如果真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就应该有很多这样热心人,善于发现孩子们的求学趋向,愿意随时随地提供学习帮助。但是慧能找见弘忍大师,事情并不顺利。赶路三十多天,好容易见到大师了,大师却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我想,弘忍大师这种问题很不高明,跟我们很多教师相似。学生是哪里人,跟求学有关系吗?孔子说:“有教无类。”孔子作为教育家根本不在乎学生的类型。而苏格拉底呢,则是每天走到集市上,跟他遇见的随便什么人展开对话。“欲求何物?”一个人特意来到老师面前,肯定不是来做买卖的。弘忍的问题很多余。慧能表明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