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ID:34852575

大小:3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12

上传者:赏心悦目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页眉.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页脚. .页眉.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页脚. .页眉.关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页脚. .页眉.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的发展绝非名称的变迁,更多是生产方式、作业手段的提升,是生产理念、经营方式、发展质态的攀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作为“小比例、大问题”的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发展,在江阴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如何,决定着江阴现代化进程的“速率”和水平的“含金量”。  一、基本情况  江阴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早,从品种结构调整到科技支撑加码,从“种田大户”到园区集约,从工商资本注入到企业化经营,江阴现代农业在探索实践、突围突破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从“分散”到“集约”,现代农业规模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从联产承包到种养大户、从单体出租到联片流转、从农户“小打小闹”到工商资本规模投入,农业生产规模集约化、园区化持续提速提质。截至目前,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83%,已建成的农业园区面积25万亩,园区化率达49%,规划建设的江苏江阴(徐霞客)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万亩以上农业园区、20个千亩以上农业园区已初具特色。  从“单一”到“多元”,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加速形成。以农业产业项目为抓手,加大政策重点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优质精致农业,粮食种植一统格局彻底打破,全市农业共涉及了粮油、蔬菜、林果等30多个领域,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种水产、林果花卉、健康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逐步确立,规模产业和精致农业互为衬托,农业产效水平不断提升。  从“粗放”到“高效”,现代农业科技贡献逐步放大。搭建农业政产学研平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进科技“进企入园”,不断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创新动力,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80%以上。目前江阴已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校(所)开展产学研全面合作;全市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设施化比例达到30%以上,机械作业实现全覆盖。  从“生产”到“生态”,现代农业综合功能有效释放。一方面,注重品质生产,积极实施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市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三品”产地面积比重达到90%以上;另一方面,基本农田、绿植林果、水面养殖等等,涵养了城市“绿肾、绿肺”,有效调节了城乡环境质量。从生产产品的生态化到区域环境生态化,现代农业展示了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特殊功效。  从“政府”到“市场”,现代农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策略,打破政府政策优惠、财政扶持的单纯依赖,积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大力培育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2002年以来江阴本地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累计投入超10亿元。至今已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XX市级14家。全市入社农户工商登记数14.57万户,占全市农户数70.6%。  二、存在问题  从纵向来看,江阴现代农业从小到大、从散到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虽然各有所长,但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随着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规划启动建设,现代农业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需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倍加重视,迫切需要给现代农业发展转位、正身。  从转型发展来看,农业尤要从“让位”角色转为“稳位、进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发展工业、繁荣经济、建设城乡的要求,农业一直扮演着“退位、让位”的角色,农业这一角色的变化带来了江阴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值得肯定和传承。但时至今日,面对开发强度充分、环境容量饱和、生态承载能力极其脆弱的现状,农业因其生态功能和特殊地位,理应在转型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和作为,但受固有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影响,农业这一“退、让”角色仍未得到扭转,在某些地方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窘况。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必须更好地权衡现代农业发展,把现代农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减少对农业资源要素的“蚕食”,必要时实施“退工返农”,真正为现代农业“稳位、进位”留足空间、宽松政策、减负轻行。  从自身发展来看,农业的“残疾体质”尤要“补血补钙”。江阴农业发展成绩斐然,不乏亮点特色,但“短腿”仍存,“底子薄、缺营养、长不大”的“残疾体质”制约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底子薄,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相对滞后;缺营养,主要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支撑还不充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薄弱;长不大,主要是规模集约程度普遍不高,重生产轻延伸,综合效益不高。针对农业自身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综合施为,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腿”,促进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发展。  从农民参与来看,农业担当的“地位”关系尤要有效理顺。在以农为纲的年代,江阴农民的一切都依赖于田地,农业在农民眼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时至当下,江阴农民绝大部分都已实现非农就业,务农人员“老龄化”、“雇佣化”、“职业化”现象相当普遍,本地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越来越小。在现行政策体制下,如何有效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合法土地权益,让农民“离农不离地”,必须从土地经营机制上创新方法、打开空间。在这方面江阴虽然已经有了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但页脚. .页眉.“各自为政”的探索实践、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以及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滞后等等,都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进一步创新。  三、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民意所向、发展所趋。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更赋予了现代农业发展新的要求和内涵。必须更加科学地把握农业发展规律,“界定农业的红线、畅通发展的绿线、构筑支撑的蓝线”,突破思维定式、创新工作方式,找准着力点,突破关键点,全面提升江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界定红线,就是要科学定位,确立全域统筹理念,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发展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农业已大大突破了农业的固有范畴,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来重新审视现代农业发展定位问题。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式,站在全域统筹高度,突出“保基本、重生态、惠民生”三大任务,更好地规划布局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速江阴农业现代化进程。保基本,就是要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立足农村农业稳定发展和创新提升,巩固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站在全域“一盘棋”的角度,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大农业农田保护力度,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科学划定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红线,合理规划布局现代农业发展。重生态,就是要充分发挥和放大农业特定的生态功能,通过稳定和保护现代农业发展,让自然修复和保护生态,积极构建全市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体系;要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培育和发展农业循环产业体系,切实减少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惠民生,就是要充分认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农民参与程度、受益状况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参数指标,站在农民的角度想问题、抓落实,真正让农民在农村的开发建设、农业的发展提升中实现均衡受惠,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2、畅通绿线,就是要突破重点,把握发展规律特性,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江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需要更加清醒认识现状、突破现状,遵循规律、把握规律,打通农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努力提升江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下大力突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统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启动生态产业区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从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旅游为一体的综合载体和发展体系。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原则,因地制宜培育一批起点高、功能多、效益好、带动强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以生态、高效、安全为目标,积极推进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江阴现代农业发展质效。要下大力突破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活跃程度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要坚持放手发展和大力扶持相结合,强化市场经营意识,通过创条件、育环境、宽政策、轻负担,继续鼓励产业资本投资农业,全面培育和发展农业各类市场经营主体。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全面推进、规范农民各类合作组织建设和发挥,发挥其带动散户、组织大户、对接企业、联结市场的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着力培育、快速发展家庭农场,鼓励以家庭为单位适度规模经营,使家庭农场成为江阴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和亮点。要下大力突破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提升发展内涵、实现持续增值,是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发挥产业资本强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延伸发展,力争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要充分借鉴现有各类物流载体,畅通农产品各类物流环节,构建快捷、安全、绿色的流通体系,在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要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多种功能,培育农经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在“接二连三、城乡联结”中实现农业旅游、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3、构筑蓝线,就是要综合施为,确立支农惠农要求,进一步宽松现代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支撑着人类的生命线,其作为一种产业,有着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本分;而又因其特殊地位,世界各国政府都有着特殊的保障政策和措施,我国更有着“三农不稳、地动山摇”重要论断。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上,不仅要鼓励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市场参与,而且要落实政策措施予以保护扶持。要始终确立支农惠农的发展理念和工作要求,在倚重市场竞争的同时,有效落实政府政策“托底”页脚. .页眉.支撑,积极构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大环境,全力促进江阴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要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要落实支农政策,整合扶农资源,优化惠农要素,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合力。要继续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业生态区域补偿机制,积极推进农业区域整体发展,不断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活跃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热情。要健全服务支撑体系。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政府公益服务和市场竞争服务相结合,充分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放手发展和规范推进各类为民服务的中介专业组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要继续发挥政府的引领组织作用,积极推进“政金产学研销”合作,持续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现代农民培育力度,加强金融保障支持,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强劲引擎。要健全工作推进体系。要主动担当起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职责,继续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在政策落实、服务审批、科普宣传、农民教育、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继续创新机制、强化指导、优化服务,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我迅速进入角色,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学习、履行岗位职责、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抓党建促发展,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一、工作特色和亮点  (二)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分类指导。  2、坚持完善制度体系。我镇在建章立制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一是在办文、会务方面,明确规定各类公文的处理办法,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二是完善《石坑镇机关管理制度》、《镇村干部岗位责任制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层级动态责任制考核方案》等各项考核制度,并实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和年终奖金挂钩的制度,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干部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力地推进、全面到位落实。  页脚. .页眉.(三)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我镇的龙塘村、蓝坑村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被确定为“问题突出村”,通过座谈讨论、走访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在全面了解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制定“一村一策”工作方案。目前,龙塘村委班子已完成换届选举,新班子稳定、团结。蓝坑村在区政协联系帮扶和镇党建工作组、第一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工作台账,明确整改期限、责任人,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整顿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投入资金约200万元。  (四)发挥关爱基金作用,抓好基础保障建设。镇党委积极实施农村党员“关爱基金”项目,为农村困难党员送温暖,以增强党的凝聚力,提升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调动广大农村党员积极性。本年石坑镇慰问困难党员207名,患病党员15名,60岁以上老党员95名,老支书10名,患病党员申请镇关爱基金10人次,以上合计慰问金6万多元。  (五)深化“书记项目”,解决重点难点。为进一步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基层党建工作,我镇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按要求认真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做好“三个三”自选动作。积极营造浓厚氛围,推动“书记项目”取得实效。  (六)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乡镇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联系群众全覆盖,书记带头,全镇干部全部参与,确保每名镇领导干部都直接联系1个以上村(社区)、每个村(社区)及每户群众(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员)都有联系,实现直接联系双向100%全覆盖;坚持联系群众常态化,坚持做到勤探亲、真入户、实帮扶;坚持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建立运作、登记、督查、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真心联系、真情服务、真办实事,保证石坑镇联系工作规范有序、长抓不懈。  页脚. .页眉.(一)党建重视不够。改善重点社会民生、推进经济建设,但对党建主业重视程度仍存在不足,深入分析研究少,部分村支部书记党建业务不熟悉,较少组织集体党建知识学习,导致出现2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我们要加强指导,坚持“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党建工作。    7月21日至23日,省农委负责同志带队赴XX市开展现代生态农业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生态农场、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企业,与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和基层干部进行座谈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举措:生态化、产业化、现代化  XX市既有生物多样的先天优势,又有生态良好的后发优势,还有生动实践的先行优势,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早、特色明显、成效显著。  1.突出生态优势,打造现代生态农业。XX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涌现出一大批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如虾(蟹、鸭)稻共育、有机蔬菜(果园)+有机肥、林特产品基地+畜禽养殖等。XX市方塘粮油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立300亩有机稻生产基地,年产有机稻15万公斤,基地以种植红花草和腐熟的家禽粪作为有机肥料,不施化学肥料和农药,全面推广稻鸭共育技术,有效控制稻田草害和部分虫害,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捕器,诱杀稻田害虫,辅以使用生物药剂或植物源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XX县三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对养殖企业污染物排放加强监管,扶持企业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推广“猪—沼—稻”生产模式,亩节肥约90元,示范区总计每年节约60万元;每公斤有机稻米相对普通稻米售价高约15页脚. .页眉.元,毛收入达2000万元;沼液施肥可提升果园和蔬菜品质,每亩可增加销售收入2000元,每年可实现节本增效近3000万元。  2.突出种养结合,攻坚畜禽养殖污染。XX市坚持生态养殖,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完善畜禽养殖准入机制,实施规模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治理、标准化改造,生猪出栏控制在100万头左右,逐步建立就地消纳、转运有效的运行机制,整体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宣州鸿远牧业、宁国博龙、郎溪钟西等一批畜禽养殖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生态循环之路。XX市山核桃、香榧等优质产品产业化程度高,基地环境良好,在宁国、绩溪推广畜禽粪便上山,不仅解决了养殖企业污染问题,同时为优质林特产品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源。安徽鸿远牧业年出栏生猪1.8万头,公司建有粪便干湿分离机、1100立方米的沼气池、贮气柜等配套废水废渣综合利用设施。公司年利用沼气发电20万kw,可实现收入20万元以上;粪污自动浇灌系统可为500亩茶园、苗木林减少施肥费用及增加产量效益保守估计约800元/亩,年可实现收入40万元;年产有机干粪肥约4000吨,可实现收入120万元。  3.突出绿色循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XX市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秸秆产生量152万吨,可收集量118万吨左右,今年午季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页脚. .页眉.80.4%,机械化还田占八成。为进一步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XX市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废料加工生产有机肥农业利用。宁国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杏鲍菇珍稀食用菌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及深加工和销售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种植废弃物(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杏鲍菇(白灵菇、香菇)工厂化生产→二代菇大棚种植→有机肥(生物质燃料)良性循环,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XX市烟草公司针对残膜污染问题,开展烟草地膜回收补贴,由烟草公司各区域试验站会同各乡镇农技站,对烟草种植户实行残膜回收地块进行现场确认,按每亩40元进行补贴,取得了初步成效。  4.突出多元并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XX市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围绕建设“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XX县2个、省级4个,宁国恩龙世界木屋村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宁国世京果园为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现有无公害水果基地300亩,依托山区优质资源,发展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果园有桃、李、樱桃、猕猴桃等多种果木,采摘期从每年的3月到11月。建有年出栏120头“杨山黑猪”养殖基地,建立100立方米沼气池,沼气供应餐饮,生活污水进入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液、沼渣用作果园有机肥,果园套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作为生猪养殖饲料补充。果园内年放养约8000只鸡,鸡吃果园杂草,鸡粪作果树有机肥。果园年接待自驾游等旅客5000人左右,年实现纯收入110万元。  5.突出三产融合,助推生态农业产业化。XX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和创建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詹氏天然食品有限公司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丰富产品结构,建立“企业+产业协会+农户+基地”四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搭建行业沟通协助平台,引领当地农企共同将山核桃发展成宁国特色产业,使天目山一带10余万山农获益。安徽翰林茶业有限公司位于XX县深山腹地汀溪,是专门从事名优绿茶研发、种植、生产、加工、经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的“绿环兰香”2010年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比金奖。该公司始终以生态建设为纽带,以发展有机茶为重点,以生态产品质量为抓手,引领和推动从产品经营上升到生态经营,充分发挥生态茶叶在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提升发展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产业结构层次由低端向高端提升,让有机农业茶叶生产基地的“田野”变“车间”,“茶园”成“市场”。2014年示范基地及周边茶农每亩茶园增收1500元左右,茶农户均收入达4万多元。  页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