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

ID:34958269

大小:96.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3-15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_第1页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_第2页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_第3页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_第4页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环境丰富度对圈养小熊猫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1绪论1.1小熊猫研究概述1.1.1小熊猫的生物学特征小熊猫(Ailurusfulgens)为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属,是高度特化的素食性动物,在分类学、系统进化及生态学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分布区日渐狭窄,数量日益减少,从50年代至今,其分布面积和数量大约下降了40%,而且资源还在进一步减少[1]。目前小熊猫仅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西藏)、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分布区的最西缘为尼泊尔的MuguDistrict,最东缘为我国岷山山系东北麓,最南缘为我国云南高黎贡山,最北缘为岷

2、山北段[2]。小熊猫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现已被列入CITES附录I中,是我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小熊猫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A.f.fulgens)和川西亚种(A.f.styani)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南麓谷地和东南部山地林区以及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地区;川西亚种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的德钦、丽江、保山和昭通等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小熊猫的分布区不断向西部高山峡谷退缩[3]。目前,川西亚种在东北角如青川的唐家河和平武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已经绝迹,在四川平武县泗耳乡杨柳坝亦趋于绝灭[1]。小熊猫属季节性繁殖动物,

3、其孕期约为131天,它们选择在冬春季繁殖,产仔期在食物比较丰富、环境气候较适宜的夏季。1.1.2小熊猫的饲养现状小熊猫在动物园的饲养约有137年的历史,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有500多家动物园饲养繁殖过小熊猫,国内也有50多家动物园饲养展出过[4]。目前,小熊猫在我国的圈养种群在300只左右,分散在30多家饲养单位。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北京动物园首次繁育成活我国第一只小熊猫到1998年止,我国已人工繁育小熊猫106胎209仔,存活167只[5]。已有研究提出,小熊猫应饲养在有能控制温度的兽舍和与之相通的活动场内,动物能够随时自由进出活动场与兽舍

4、。活动场的四周可以使用网、围墙、壕沟、栅栏或玻璃等隔离。所选择的建筑材料不能危害动物的健康、影响动物的安全。小熊猫善于攀爬,但不善跳跃,用壕沟隔离较好。活动场的面积至少40㎡,围墙高2m。在活动场内一半的面积种草,其余的地方放一些石块、木桩,栽一些树和灌木,修几个水池,为其提供一个多样的环境[4]。....页脚...页眉活动场最多只能有两面对游客开放,以便小熊猫能逃避干扰。如果小熊猫活动场和兽舍的面积太小,外界的干扰太大,可能会导致小熊猫死亡。产后的小熊猫母兽最怕干扰。如果母兽受到惊吓,常常会弃仔或咬死幼仔。因此,产后应减少游客的干扰。活动场内至少放三个产

5、仔箱供母兽选择和转移幼仔(幼仔转移很频繁)。产仔箱用隔热物质建造,放于场内阴凉处。产仔箱内的温度不高于25℃。场内的部分地方设置遮阳棚。小熊猫的活动场不能毗临攻击性的动物、高速公路和闹市区。小熊猫的圈舍之间应有屏障相隔为宜[4]。1.1.3小熊猫的行为研究现状目前小熊猫的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境选择、觅食行为、繁殖行为、营养和能量对对策、昼夜活动节律;而对于圈养小熊猫的福利以及刻板行为的阐述还未见报道。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它是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一种综合性适应,包括对光、温度、湿度等非生物条件和食物条件、种内社群关系和天敌等种间关

6、系的适应[6]。圈养小熊猫与野生小熊猫相比较,其环境条件最大的差异是食物、天敌、活动空间。圈养小熊猫由于是人工投食,其食物较为丰富,不需要耗大量时间去寻找食物,同时也不会受到天敌干扰,无需躲避天敌。且由于圈养的空间较小,限制了某些行为的表达,因此圈养小熊猫的活动率、活动时间相应比野生小熊猫低。已有研究表明,圈养小熊猫的白昼活动率高于夜晚活动率,其中66.54%的活动时间在白昼,33.46%的活动时间在晚上[7]。小熊猫的活动率不仅与食物资源、生活空间密切相关,可能还与年龄有关。已有的资料表明,成体的活动率明显高于亚成体的活动率,亚成体野生小熊猫的平均活动率

7、仅为0.365,长休息平均每昼夜2.1次,平均持续时间为4.2h[7]。已有研究表明,小熊猫的繁殖行为在发情季节和非发情季节间差异显著。在发情季节,雌性的蹭阴、嗅闻标记物、舔标记物和咩叫声的发生频次显著高于非发情季节,而探究和自我修饰行为的发生频次则显著低于非发情季节。雄性蹭阴、舔阴、嗅闻标记物、舔标记物和咩叫声的发生频次在发情季节显著高于非发情季节,而探究、自我修饰行为显著低于非发情季节。咩叫声只在发情季节出现。雌、雄两性小熊猫在发情季节采取不同的繁殖行为策略。雄性表现更为活跃,其活动频次显著高于雌性,这样可增加发送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机会;蹭阴和咩叫声等行

8、为的发生频次也显著高于雌性,表明雄性对发情信息的发送比雌性更为积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