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

ID:34970248

大小:4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3-15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_第1页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_第2页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_第3页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_第4页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_第5页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小标题)四支政治力量的离合主导中国历史走向  一直以来,辛亥革命的成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被视为最大的功臣。当然,革命党的功劳是怎么夸赞也不为过的。但是,革命党为什么能成功,尤其是为什么在起义九次之后,才在1911年10月10日由武昌首义成功?具体到历史的现场,我们才会发现,是因为这一次起义得到了立宪派几乎全国性的“襄赞革命”,才让革命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立宪派的支持配合,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  然后,我们再来讲,为什么这场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

2、攫取了?孙中山的抗争,包括二次革命为什么不能成功。具体到历史的现场,我们仍然会发现,是因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拒斥立宪派,把他们赶到了袁世凯一边,与革命党作对,最终让革命党处于孤立无援之地,痛失革命成果。....页脚.....页眉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的是,在清末,存在这样几支政治力量,一支是清政府,当慈禧和光绪相继驾崩后,清廷已没有支撑危局的人,慑政王载沣并没有解除危急,在个时候,只好请被自己下令革职归田的袁世凯重新出山。袁世凯想到自己此前差点就被清廷要了小命,怎么可能还为这个政府卖命?何况形势已是

3、此一时彼一时,他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自成一派力量。  因此,另一支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这是时当最强大的力量,既操纵清政府,又操纵枪杆子,加上袁世凯个人的政治操控能力,是临驾于当时任何一种力量之上的政治力量。  再有一支就是以梁启超为导师的立宪派,虽然梁启超不在国内活动,但国内的立宪派基本上以他的立宪思想为指导,以他为马首是瞻,这也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既有广泛的组织,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力量,既能通天,又能下地。这一股力量,我们从他们在立宪运动中的三次请愿和请愿之后的组党(宪友会)见出。

4、  再有一支力量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主要以同盟会的主要成员为领导,以新军为资本,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支。  其中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袁世凯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中坚人物,袁世凯在任地方任大员的时候就搞了许多新政,其中包括地方自治,倡导国家搞立宪等。当他进入清政府决策层之后,在是否立宪问题上,尽管有人怀疑他另有私心,但袁确实是出力最大的推动者之一,因此,把袁世凯归入立宪派也未尝不可,他跟立宪派高层,比如张骞等人关系非同寻常。....页脚.....页眉  我们可以看看这四支主导中国走向的政治力量,就可以看出

5、,虽然清政府力量不算强大,但是无论是从正统性,统治根基来讲,都绝不容忽视。可以说这样来形容,那就是,袁世凯是凶悍的老虎,立宪派是温厚的大象,清政府是即将瘦死的骆驼,革命派是一匹斜刺里杀出的黑马。  就个人能力而言,由于宣统皇帝太小,不能主持政务。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把持朝政,并没有把年富力强、而又有能力的皇戚,像溥伟这样的选为接班人。而宣统皇帝的父亲慑政王载沣又是一个庸碌之辈,他撑权后的一系列行动,如加强中央集权,搞“皇族内阁”,都是逆民心而行,受到立宪派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是一个政治浪漫主义者,他在中国

6、生活的时间很少,革命成功之前,也没有在中国官场上任过一官半职,虽然有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以及理论论述,但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上,很难说有大的作为。他虽然亲自上过战场,但更多时候,他是以一个先行者,一个象征的身份出现在革命之中。....页脚.....页眉  梁启超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他还是一个言论家,影响力非常强,尤其在立宪派中有很大的影响。梁启超为熊希龄内阁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并不逊于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就我个人之见,他的能力在孙中山之上。我为什么这样说,其实有两个事情可以比较出来,那就是

7、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由于自己的鲁莽告失败了,而梁启超和他的弟子蔡锷精密策划领导的“护国战争”胜利了,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    袁世凯的能力则远在三者之上,他得到充分的政治锻炼,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技术官员、政治家和野心家。无论小事的安排,大局的谋划,内外关系的处理,谋略手腕的运用,都胜三人一筹。最为典型的,就是他软硬兼施,把清帝逼退位,改朝换代因此没有流血漂橹,杀尽前朝皇家贵族,袁世凯立了一大功。    如果把以袁世凯为领袖的北洋实力派和以梁启超为导师的立宪派的力排除在外,单让以载沣为首的清政府与孙

8、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单挑,那么,革命派胜算几何?客观地讲,胜算的可能实在太小。就算革命派以“排满”的民族主义为革命的旗号,能够赢得汉人的支持,但说实话,经过两百多年的融合,满族对汉族的怀柔,并不像《革命军》里讲的那么恶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满清垮台,坊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杀害满族可窥一斑。相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页脚.....页眉,首先一条,革命得有资金支持,孙中山四处筹款之难足见手头紧张,而清政府财政再怎么捉襟见肘,也有能力应对革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