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浅谈优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ID:35052530

大小:15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7

浅谈优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_第1页
浅谈优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_第2页
浅谈优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_第3页
浅谈优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优秀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中学语文论文浅谈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王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何在此阶段养成爱写、想写、乐写的优良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读写结合的几种有效策略。一、借用教材,掌握写法,做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这说明读是写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很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好文章非常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悟好的写作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是中华民族最经典、最优秀的、最值得朗诵的文章。教师应从教材人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真谛,把握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语言及写作方法,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还掌握了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学会了写作方法,自然也会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意地去运用;二、以单元为块,提炼写法,做到融会贯通语文的教材都是按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不同的,每一单元的课文在写作方法上会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本单元的课文为素材,把握每篇课文的思路,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在安排每个单元的读写练习时,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去指导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习作。可见,以单元为块,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4/4三、选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进行有效练习教师在教学中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科学训练。语文教学要紧扣课文,把读写结合的基础知识落实在课文中。根据训练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一般应抓好两个结合点:1.读课文,把理解关键字词与作文中的遣词造句练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为:摘抄、积累、运用。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摘抄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背诵,有意识地设计写作情景,让学生进行遣词造句练习。同时鼓励学生积累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其做法是:一“

4、读”、二“画”、三“想”、四“写”。“读”要读懂、读透;“画”就是教给学生给好词佳句做记号、做标注;“想”,就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养成联想的习惯;“写”就是教会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随手写同类词、写近反义词,写类似的重叠词等。经过过程为:一“读”、二“画、”三“想”、四“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时随手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进而带着感受再次朗读课文,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便在写作中合理借鉴运用,让他们在“读”中学“写”。2.读课文,把分析优美句式与作文中的句式练习或仿写

5、练习结合起来。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优美句式,设置仿写练习题,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拓宽阅读面,迁移写法,提升写作能力4/4尽管小学语文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但毕竟篇数有限,学生从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阅读面是狭窄的。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和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好课本中的课文的阅读,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其阅读量。郭沫若先生主张“多读名著”,其原因是名著里的内容

6、丰富、深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儿童作品可以称为是作文的典范,因为这些文章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很有创意。诗歌、寓言、漫画等这些作品里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元素,对触发学生的灵感有很大的益处。每当学生阅读完,都会受到启迪,在构思上、语言上会有所感悟、有所熏陶。坚持长期阅读就会有丰厚的积累,学生才能在写作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写作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去探索,弄清读写之间的关系,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课题名称]1.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7、(GSE2013JGHB0727)(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模式的研究)。2.市级课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王凤,教师,现居甘肃民乐。4/44/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