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外感发热

ID:3525152

大小:28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1-21

(中医内科)外感发热_第1页
(中医内科)外感发热_第2页
(中医内科)外感发热_第3页
(中医内科)外感发热_第4页
(中医内科)外感发热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外感发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发热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症状,可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热不仅指体温升高,而且还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在内。根据发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外感发热是由于外感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一、概念1、外感六淫(火热、外湿、暑邪)2、感受疫毒(性猛烈、起病急、传变迅速)二、病因病机(二)病机(一)病因《瘟疫论》“疫者,感天地之厉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从口鼻而入。”“阳胜则热”(一)诊断1、症状:主证、兼证2、病史:3、辅助

2、检查: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二)鉴别诊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2、壮热:持续高热,不恶寒,波动小3、潮热: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日数次发作四、辨证(一)辨证要点—热型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解表退热方药:银翘散(二)辨证分型1、表热证症状:壮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肺热者,咳喘胸痛,咯吐黄痰;胃热者,面赤渴饮,口苦口臭;腑热者,日晡热甚,腹胀便秘。2、里热证--热在气分治法与方药:肺热证—清宣肺热,平喘

3、止咳—麻杏石甘汤胃热证—清热生津—白虎汤腑热证—峻下热结—大承气汤热入营血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动,神昏谵语,口干燥而不多饮,甚见出血症状,舌红绛,脉细数。治法:清营凉血,解毒透热。方药: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症状: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口苦恶心,苔薄脉弦。治法:解表清里,透邪外出。方药:小柴胡汤3、半表半里证五、护理(一)病情观察(二)生活起居护理(三)饮食护理(四)给药护理(五)情志护理(六)症状护理(七)健康指导要点:辨别证型和早期发现危重症1、证型辨别的要点是有无寒热及其程度2、早期

4、发现危重症,及时采取措施(1)热盛伤津(原因、程度、纠正)(2)热极生风(3)邪入心包(4)热入血分(一)病情观察津液损伤的原因:●邪热灼伤津液●用发散药过量,汗出过多辨别津伤程度的方法:●渴饮的程度●皮肤的光泽●口唇的燥润●小便的多少纠正:补液生津(二)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要求及安排2、病人作息安排(三)饮食护理1、饮食原则2、补充津液3、热久伤阴者需要养阴(四)给药护理1、汤药服法(1)表热证:(2)里热证:(3)热势高,变化迅速者:2、注意点:热服,稍加衣被,取遍身微汗。频服法,2-3剂/日,次/4-6h热退药

5、停,不可多服1、口腔护理2、皮肤护理3、保持大便通畅4、降温护理(五)症状护理4、降温护理(1)方法:物理降温(擦浴、冷敷、灌肠)药物降温(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复方柴胡滴鼻液)穴位降温针刺—主穴:大椎、曲池刮痧—腋窝、肘窝放血—十宣19擦浴:20%石膏煎液擦浴,适用于邪热入里之高热证。冷敷:用冰袋装入冰块,置于头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大热清退后停用。灌肠:大黄枳实汤,适用于各种外感高热者;清热灌肠汤,适用于卫分证、气分证、卫气同病之高热者。单味大黄30g或蕃泻叶30g17(2)注意点:表热证,禁用物

6、理降温法,防止引邪入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