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_1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_1

ID:35257316

大小:13.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2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_1_第1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_1_第2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_1_第3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_1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山的那边》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

2、的学习兴趣。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1

3、、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

4、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本诗的难点是: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我特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二、生情学情分析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

5、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四、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6、、导入课文。(联系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2、出示学习目标。3、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4、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5、研读赏析。(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6、体验反思。(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

7、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7、布置作业。(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