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x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x

ID:58150232

大小:17.2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5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x_第1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x_第2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x_第3页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下面我就按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几部分内容进行解说。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是作者抒写对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一单元中,所有文章都是作者写出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敬畏生命、追逐理想。《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有:朗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

2、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感情上,即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体验。《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借自己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实现远大理想。二、学情分析从入学到现在,我对班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为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农村孩子,所以一般来讲语文功底都不是太好。在诗歌鉴赏这个模块,虽然有已经学过的《秋天》铺垫,但要求他们由于方言的原因要求准确并富有感情的朗诵是比较困难的,并且精准理解和感悟诗的意

3、境也是由于功底薄弱会有所限制。但是这首诗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感悟,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整首诗的意境。就这一点来讲,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加以教师因势利导,重点点拨,会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不一样的体会。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简单掌握诗歌朗诵技巧。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的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表情朗读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2、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重点语句的分析鉴赏体验。(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4、观1、联系实际,体会作者激励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2、培养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2、表情朗读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诗歌语言的感悟。(二)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这是一首比较简单易懂的诗,所以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和象征意义的进行理解与体会,对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情感的熏陶和启迪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会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出于课标要求和兴趣教学法的启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指导法2、问题点拨法3、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

5、学生采用学习方法如下: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过程: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1、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叫《蓝精灵》?(播放音乐《蓝精灵》,播放图片蓝精灵——兴趣导入)。听完音乐后,大家想想,在山的那边真的有蓝精灵么?或者还有其他?那今天我们来看我们的新课:《在山的那边》。(板书)(用时三分钟)2、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词: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表情朗读的渗透),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比较难理解的生字词。(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山和海。)读完后让学生找出

6、难理解的生字词,因为学生已经预习过,只需要多媒体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印象,学生齐读生字词,课堂巩固。(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是对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检验。问题设置如下:A、诗歌两节中的“山”和“海”意义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指什么?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两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对诗歌的大意有所体会,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分体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明确第一节是小时候的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中的“山”指的是艰难险阻、困难坎坷、重重阻碍;而“海”是指理想、目标、信念、信心、成功以及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

7、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结合前文朗诵时播放的图片加以说明)(整体感知环节最多用时十二分钟)3、课文精讲即问题探究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学生朗诵加问题探究梳理课文的方式对诗歌进行鉴赏。而且问题的设置主要是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有象征意义、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内容,呼应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意境,运用不同的图片做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体会,触动学生的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这些问题都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