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ID:35416243

大小:54.4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4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_第1页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_第2页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_第3页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_第4页
资源描述: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作者:茶陵县严塘中学刘兴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和理论界的共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就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点体会。一、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的原则是:教师借助于实物、图象等教具,找出科学方法因素,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题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直观教学,进入想象、发现、分析、推理的思维空间,促进各层次学生观察和想角能力的发展,如在中学物理中重力的教学,由于力本身就是学生既看不见又

2、摸不着,只能依靠力的作用效果来体现抽象概念,教师先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一小铁块(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用手拿着一根条形磁铁慢慢靠近小铁块,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生(众):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师:示数是多少生(众):2N师:这2N的拉力来自哪里?施力物体是什么?生(众):来自磁铁的吸引力,施力物体是磁铁。师:能证明你的观点吗?(学生将条形磁铁撤走,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为零)师:非常好!撤走条形磁铁,吸引力消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就为零。再看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以及刚才的小铁块挂在铁架台上

3、,条形磁体放在小铁块的下面,同学们看清楚了吗?生(众):看清楚了。师:看到了什么?生(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O师:好!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这4.5N来自哪里?生(众):磁铁的吸引力。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么?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交流师:用事实说话!(将条形磁铁撤走)师:看到了什么?生(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力2.5N.师:说明了什么?生(众):还有吸引力存在。师:这个吸引力在哪里?生(众):地球。听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它也会吸引小铁块。师:这位同学很有见识,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么?(教师一边说一边

4、将小铁块换成小木块、小铁团,弹簧测力计仍有示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得出:地球是一个特殊的“吸铁石”,它不但可以吸引铁块,也可以吸引木块、纸团等物体。通过直观的事物,进行直观形象思维教学,加深对呈物或概念属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能力,物别是调动了大批学生的积极性。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与横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一种突破,它要求人们用一种创新意识去解决问题。逆向思维能力的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都离不开逆向思维与横向思维能力,新问题的提出或者从新的角度来看旧问题都需要逆向与横向

5、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超越知识范围的大胆假设,以激发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学习中奥斯特实验后,学生知道电能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生电呢?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并利用器材进和实验探索,学生通过实验,打破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他们的逆向与横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髙。三、通过设计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教育学认为,实验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多方全、多角度、多因素、多层次、多途径进行探索,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求新、求异,引伸拓宽,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新生学生,与学生共同研

6、讨,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设相,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打破他们头脑中老师和课本的权威性,鼓励他们找出教材中某些演示实验的不足之处,自行设计改进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小灯炮发光不明显。其原因是灯泡发光时,需要较大的电流,一般要几百毫安才能发光;而常见到的发光二极管正常工作时电流为10mA左右,在约3mA时就能发光,用发光二级管代替小灯泡进行实验效果极佳。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物理实验一身就是需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例

7、如,学习了“电磁继电器、扬声器”一节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水位报警器、温度自动报警器。通过设计和操作,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提出新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实现创造力,而且又为培养学生特殊才能创造力播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种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