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3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3

ID:35447192

大小:57.3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4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3_第1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3_第2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3_第3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3_第4页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教学设计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教学时间:一课时(2013年10月30日第五节)★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出示李白的图片)这是谁?(李白)谁来说说对李白的卬象?(已学过的李白的诗:《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域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古朗月行》《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诗充满想象与夸张,给人一种飘飘若仙,超凡脱俗之感。傲视权贵。)师:后人都称他为“诗仙”,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画。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人家画的

3、是诗。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一首诗来再说。)李白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To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颍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而去……听了故事,同学们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吗?(崔颖)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來学习这首让李白自叹不如的诗一一《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有知道黄鹤楼的吗?(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式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

4、“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岀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咅,把古诗读熟。2、指名学生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岀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颖、这是忧愁的崔颖……)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与同桌互相说说。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师:(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读。师:出

5、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古代式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儿句的意思。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师: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

6、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一一(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乂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最”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乂看到了什么呢?(出示“晴川场场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学牛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颍,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情景。再指名学生读

7、好这两句。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师:崔颠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课件出示,生读)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颖的资料)崔颖(约公元70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