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

ID:35559396

大小:148.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3-28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_第1页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_第2页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_第3页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_第4页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育民: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作者:文章来源:《人文杂志》2013年第6期更新时间:2013年12月09日鸦片战争建立的中外条约关系,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对外观念,尤其是以天朝体制为核心的国体观。现代政治语言中的“国体”,指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晚清以前,该词的内涵则与此不同,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国家典章制度,尤其是体现封建等级的纲常礼制。所谓“正名分纪纲,皆国体之大者”;①其他如“军政、财计、田制、盐法,关国体之大者”。②二是指国家或朝廷的体统和体面。“外国相侵,有司檄谕之足矣,无劳遣使。万一抗令,则亏损国体。”③三是指辅

2、佐国君的大臣,《春秋穀梁传》谓,“大夫,国体也”。范宁注曰:“君之卿佐,是谓股肱,故曰国体。”④晚清时期的传统国体概念,主要涉及国家制度和朝廷体面。由于中外关系的深刻变动,以君主至尊为核心的天朝体制被打破,传统国体观发生了变异,并由外到内,导致一系列新的观念的形成。学术界对晚清时期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而对当时习用的国体概念有所忽视。对此作一剖析,不仅可以了解晚清时期中外关系中的这一核心概念本身的演化,且更有助于认识天朝意识的衰微,以及条约关系对近代观念,尤其是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从“俯顺夷

3、情”到“藉条约以维系” 伴随着中外关系格局的改变和条约关系的建立,从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的国体观逐渐发生变化。议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在“俯顺夷情”的名义下,天朝君臣接受了调整国体,即天朝体制的现实。随后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国体问题更为尖锐地呈现出来,促使某些大吏对此作了适应新的中外关系格局的解析。 当战争尚未爆发,道光要求两广总督“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⑤试图在避免战争的情况下维护天朝体制。但事情并未按照道光的设想发展,英国使用武力的目的正是要改变现存体制,清王朝的国体无可避免地遇到了危机。而清廷正是在“无伤于

4、国体”的自欺欺人中,走向了抚夷求和。两江总督牛鉴认为英人“志在牟利通商,并非争城略地”,⑥上奏提出如果“该夷只为吁乞通商,并不敢妄求他念”,请“明宣恩旨,用示怀柔”。并强调,“从古制夷之道,不外羁縻,是则仁圣与民休息,耀德而不观兵,并无伤于国体。”高宗纯皇帝时,“征缅不克,降诏罢兵,后复允其朝贡”。只要诱之以通商之利,便可以控制,“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以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帖服。”⑦ “无伤于国体”之说,为清王朝提供了抚夷议和的依据和妥协退让的台阶。尽管道光在朱批中斥责牛鉴“为伊里布簧惑”,并为

5、之“曷胜愤懑”,⑧却不得不接受议抚的建议。道光旨称:“该夷如果真心求和,于通商而外别无妄求,朕亦何乐而不罢兵?即令仅止求给香港一处,棲止贸易,或该国船支,偶至闽、浙口岸,暂时停泊,售卖货物,旋即驶去。虽非旧例,然随时变通,朕岂不思保全沿海生灵,聊为羁縻外夷之术。”他命耆英向英方表示,“大皇帝恩威并用”,且无“因误伤人命,不许尔国通商之事”。如果能退回广东,即刻罢兵,可“将香港一处,赏给尔国堆积货物,与中国照常贸易”。⑨接着,牛鉴因英军围攻镇江,其力不支,又奏请允准“设法暂事羁縻”。⑩在这种形势下,道光允准议和“抚夷”,谕令耆英

6、、伊里布“妥为办理”,并表示,“如该逆游移不信,即告以业已降旨”,交他们“专办此事”。(11)并接连密谕耆英等,“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俾兵萌早戢,沿海解严,方为不负委任”。尽管道光表示不接受“还烟价战费”的议和条件,但又谕令,“不必虑有掣肘,以致中存畏忌,仍于事无益”。(12)甚至表示,“一切朕亦不为遥制”,命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如该夷所商在情理之中,该大臣等尽可允诺”。(13) 道光“俯顺夷情”的谕令,给予了耆英变更天朝体制的空间,这一方针提出后钦差大臣耆英等即将此作为交涉的准则。他向道光帝表明态度,“前之羁縻,不过

7、缓兵之计”,而现在事已至此,“惟有勉力从权,筹商妥办,不但不敢虑及掣肘,亦不敢念及身家,委曲宽全,但期于事有济,上可以顾持国体,下亦不致有拂夷情”。(14)正是根据“俯顺夷情”的方针,耆英接受了英方的议和条件,认为彼“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马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因此,“与其兵连祸结,流毒愈深,不若姑允所请,以保江南大局。”(15)道光尽管“忿恨之至”,也“不得不勉允所请”。(16)终于,在“慎持国体”的名义下清王朝“俯顺夷情”,接受了英国的议和条件。 其实,英国提出的种种权利要求,并通过条约得以兑

8、现,已经突破了天朝体制,有伤国体。耆英等奏称,英国提出的种种要求,均对中国造成危害,如要求赔款多至二千一百万元,口岸多至五处,中国“经费有常,海疆至重,不宜轻有所许”。尤其是彼所要求的“平行”,虽属未节,“于天朝体制亦大有所损”。(17)此外,此时天朝君臣所言国体,还明显缺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