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

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

ID:35612663

大小:1.39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9-04-01

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_第1页
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_第2页
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_第3页
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_第4页
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汉迄清的学术流变第一节汉代经学第二节魏晋玄学第三节宋明理学第四节清代朴学第一节汉代经学概述“经学”——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经学经典”——儒家推崇的最初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其在对六经的注疏阐释中形成的七经、十二经、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典性著作。一、经学经典史“经学”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俗等。经学内容经学经典研究“六经”→“十三经”→“四书五经”六经《诗》《书》《礼》《乐

2、》《易》《春秋》《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西汉:《诗》《书》《礼》《易》《春秋》设五经博士东汉: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七经唐代:“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合《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合《孟子》为十三经。十三经四书五经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

3、中庸》两篇,合《论语》《孟子》为四书;与汉代五经合称。二、古文经&今文经两汉时期今文经学VS古文经学今文经学1.西汉的人们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这些儒家经典一一抄录下来,写成定本,称为今文经。古文经学:1.西汉时期人们又多次从民间和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了一些先秦时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儒家典籍,被称为古文经。抄录方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对六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很大分歧2.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手定的,先有孔子然后有六经,孔子是开辟经学的创始人。3.以孔子为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今文经学家十分注重从六经的“微言大义”中去探求、发现治国安邦的道理

4、。2.认为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来的史料文献,并非始于孔子3.古文经学派则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孔子只是对六经这些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然后传给后人。两汉时期今文经学VS古文经学今文经学4.以《公羊传》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董仲舒是主要代表人物。今文经学家们把儒家的经学阴阳五行化学术观点不同古文经学4.把《周礼》奉为主要经典。反对今文经学者们的神学观点,讲求实学,注重从名物训诂方面去解读经书,因此学风比较朴实。辉煌时期不同郑学在古文经学基础上,又参采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郑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实际上被推翻,并且长期以来今、

5、古文经学的激烈斗争也从此趋于沉寂。5.西汉时期,今文经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承认,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5.西汉末代皇帝汉平帝时,古文经才由于王莽一派政治势力的支持,在学者刘歆的建议下立于学官,以与今文经博士相抗衡。三、今古文经学兴起的时代背景1.秦国的文化霸权主义:焚书坑儒今文经:儒者口头传述,靠记忆背诵,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齐人伏生(胜)书,口传书经给晁错古文经: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故居,在其墙壁中所获得的史料一:从儒家学说的实际功用入手沛公不喜儒士,诸客若着儒冠来见者,沛公多解其衣冠,尿溺其中,以示不屑。与人相言,

6、常大骂,故不可以儒生之名告之。“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儒生的努力2.汉初统治者文化政策的选择秦二世而亡,汉统治者引为鉴戒,认识到文化传统、德治教化的重要又因其建立者起于草莽,需借其时各家理论来论证其统治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黄老学说、阴阳学、儒学纷起竞争史料二:从古今成败之理诱导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贾曰:“马上得之,宁

7、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帝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有惭色,谓贾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称其书曰《新语》。黄老学说的竞争汉初约70年间,儒、法显学失势,而黄老学说盛兴。文景之治,老子清静无为思想得到提倡,成为当时文化学术的主流,并对现实政治和经济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8、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