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

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

ID:35623155

大小:265.4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4-03

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_第1页
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_第2页
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_第3页
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_第4页
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以《整人大赏》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不断进步,多样的艺术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新锐超前的创意类型。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亚文化——恶搞现象。“恶搞”这个词也被称为“kuso”文化。作为一种新现象和艺术创造力的载体,它最初是日本游戏玩家的口头禅。后来,它通过游戏产业引入台湾,然后通过港澳台传播到大陆。经过不断的演变,这个词源于原始的恶意欢闹,并在一定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在日本就有一款综艺类型的恶搞节目《整人大赏》,而在综艺范畴,恶搞一直承受着评论家、观众乃至艺术家群体的争议。现如今的当代很多综艺

2、节目,恶搞形式开始大量存在,其方式是以原有语境的利用和改变,达到突破传统综艺的更高层次效果,增强社会对综艺感受的渲染力度,使综艺与大众审美水平和现实趋势愈加统一和吻合,但必然也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恶搞类综艺节目《整人大赏》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意图呈现与表达恶搞综艺形式,以及它对我国综艺节目及社会的影响,在当代综艺创作中,它并不适合当代中国综艺,并以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关键词:综艺;恶搞;行为目录1、引言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国内研究现状21.3国外研究现状32、恶搞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42.1、“恶搞”的渊源42.2、“恶

3、搞”的涵义与特征52.2.1、网络恶搞以网络为依托52.2.2、外在形式多样化52.2.3、寄生性63、恶搞综艺《整人大赏》亚文化的主要弊端63.1、恶搞消解崇高精神,倾向低俗价值观63.2、恶搞内容趋于低俗,影响了网络道德73.3、恶搞过度追求娱乐,助推了“娱乐至上”的风气74.应对恶搞亚文化问题的思想政治工作战略84.1政府机构应加强审查和管理,以减少在线恶搞中的有害内容84.1.1建立技术预防和控制系统,阻止不良恶搞现象蔓延84.1.2制定相关规定,系统进行管理84.1.3政府应加大力度惩罚制造或传播有害恶搞的人94.2在线媒体应加强行业素养,遏

4、制不良恶搞文化的传播94.2.1网络媒体运营商应遵守行业自律公约104.2.2以个人为主的"自媒体"要加强道德自律104.2.3网络媒体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104.3、学校应加强引导,以抵御网络恶搞的不良思想114.3.1改变教育观念,正确引导学生114.3.2建立教育平台,完善舆论市场114.4提高警惕,防范坏的恶搞现象渗入124.4.1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抑制“伪经典”恶搞作品泛滥124.4.2树立正确人生观,远离低俗恶搞124.5、建立有利于提高传播恶搞质量的奖惩机制135、结语13参考文献14附录:151、引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

5、发展,综艺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带有恶搞趣味方式的综艺应运而生。像任何一种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带有恶搞趣味方式的综艺的面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批评家、观者的争论。虽然这种形式是以一种新的角度,尝试深入到作品背后,力图详细地解析人与人之间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突破,利用改变原有语境的方式,实现突破传统综艺的效果,使综艺与时代、综艺与大众的审美观念更加贴近,但却也对社会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因此,研究恶搞糟粕文化,并提出对策遏制,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关于恶搞的综艺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很少,但关于恶搞却都有一定的研究。1

6、.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恶搞文化兴起和普及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探讨恶搞欺现象防范的对策。恶搞文化的兴起和普及有很多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追求娱乐是恶搞兴起的主要原因。例如,张艳薇的《网络分析恶搞文化》是由于许多国内年轻人以娱乐心态从事恶搞创作,工作点击率上升,成就感也得以实现。景英还在《恶搞现象娱乐伦理分析》中提到:“娱乐追求是恶搞传播的动力。”有学者认为,恶搞现象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其形成密切相关青春生理学和心理学。例如,杨春荣的“互联网恶搞文化:青年集体狂欢的新主题”,徐世美的“青少年恶搞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从年轻人独特的生理和心理

7、特征出发的,并分析青少年追求恶搞的原因。许多学者指出,恶搞文化的形成深受社会背景影响。例如,张峰在“网络恶搞的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分析”指出,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是恶搞产生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年轻人为什么会有恶搞的心理,原因是由社会因素,比如他们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人际关系造成的。其他学者分析恶搞主要是从传播的角度看动机,从恶搞沟通的过程入手,分析恶搞的现象,并探讨原因和恶搞现象的动机。关于恶搞文化的问题,一些学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被认为是恶搞现象经常“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震撼主流文化”,“对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等几点。例如,周伟蒙的《互联网行为中的

8、法律问题分析》恶搞“认为,虽然恶搞给公众带来欢乐,但它不可避免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法律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