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

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

ID:35656774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06

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_第1页
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_第2页
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_第3页
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_第4页
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史为鉴 回源溯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史为鉴回源溯本以史为鉴回源溯本  自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发轫伊始,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研究就面临着西方文化的考验。这一状况的出现是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紧密联系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浪潮中,“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使得一代中国人告别传统文化。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引进使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开眼世界的视域,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另一方面,全面西化的文化政策迅速宣告失败,使得如何处理传统的文化资源成为有识之士思考的问题。  一、以史为鉴,回归中国文论的本源  受此影响,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似乎

2、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却也埋下了“隐患”。早在20世纪90年代,曹顺庆教授就曾明确指出中国文论陷入了“失语症”的危机中,我们亟待建构中国文论的话语权。曹先生大力提倡诵读经典、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突出“十三经”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有中国社科院文学院所、陕西师大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讨论会也在这时召开。经过来自不同领域学者的讨论,以及此后长达数年的梳理,学术界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政治、经济的,而且必须是文化的。“这种转折不是一两个人的意思,而是一种潮流,也是我们国

3、家整个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机遇”。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文化建设和文论研究正在从“西化”向“化西”转换,不管是话语方式还是思考方式都在发生着这样的转变。当此之时,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我们所说的“失语”关键在于中国近代文论没有一整套属于自己的、具有自我完成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规则。这一套话语规则绝非单纯意义上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强调文化内涵的建构性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站在这个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萌芽的初期去寻觅。  “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文论极为

4、重要的理论范畴,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迄今,中国文论思想浸润在儒家文化的氛围中。不仅深刻影响着古人写作史书的方式,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所认可的言说方式。自经学至史学、再由史学至文学、乃至修辞学,“春秋”笔法的言说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在过去的研究中,学界将关注的焦点定位于个案分析,条分缕析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文论的研究,却没有能够形成宏观、整体的观照。有鉴于此,张金梅教授经过数年研究,最终于2012年出版了《笔法与中国文论》一书。本书将“春秋”笔法定位于文化话语,有效扩充了“春秋”笔法的内涵

5、与外延。学术界对这一研究对象有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精彩纷呈。作者正是看到了“春秋”笔法具有的历史性意义,将思考的着力点定位在“春秋”笔法历史发生和逻辑演进的意义层面。通过认真研讨“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的整体关系,采用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一方面,在纵向的时间流变中寻觅每一个历史的节点,力图获得“春秋”笔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在横向的历时性运动中找寻到坚实的学理支撑,构建起“春秋”笔法完整全面、层次分明的结构体系。  就历时性讨论而言,本书从“春秋”笔法的发生、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回溯、整理

6、工作,明确提出了“有别于学界对《春秋》与孔子是非关系的‘前溯’争议,本文唯有采取‘后置’的立场来探析这个命题。这是因为《春秋》经孔子‘笔削’而有‘笔法’乃本文研究视域的基本前提。换言之,如果孔子‘作’或‘修’了《春秋》,那么就肯定有圣人‘笔法’,反之则不然。”就“春秋”笔法的理论流变而言,此书更为注重“春秋”笔法对中国文论的影响研究,进而涉及到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阶层心态的影响。随着经学的消失,“春秋”笔法的社会意义与存在价值颇受质疑。作者在此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近现代以来,《春秋》笔法并未随着经学的消失而消失

7、,它不仅制约和规范着中国当代人的文学创作思维和文学鉴赏理路,而且逐渐演变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攻击方式、话语方式和心理欲求乃至生存艺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传媒、政治斗争、广告策划和日常生活等领域仍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文论的理论源头在周秦诸子时代,但当时并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架构。“没有独立成体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或专篇,其文论思想的言说或表述主要采用‘词语寄生’的方式。”正是特殊的话语空间和言说方式,塑造了中国文论的历史面貌。当历史的车轮演进到今天,全球化的话语背景成为中国文论研究必须面

8、对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论研究工作要实现正本清源的目的,就必须从清理本土的资源入手。而要实现文论传统思想和理论资源的现代转换,则要在回顾“源头”的同时,从西方文化中寻找“他山之石”。  众所周知,“春秋”笔法孕育于中国传统文论的话语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构建中国传统文论的文学创作实践和话语空间渐行渐远。面对着浩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