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

(精品)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

ID:35728521

大小:329.7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15

(精品)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_第1页
(精品)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_第2页
(精品)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_第3页
(精品)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品)从“志于道”到“壹于道”——略议孔子与荀子关于道的论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阁J擎新21世纪儒学研究.“志J、于J道”到“壹且于J道目一”略议孔子与苟子关于道的论说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1.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哲学系,上海200241)摘要:中国哲学的展开与道的追问难以分离,这一特点同样体现于儒家哲学。当然,儒家系统中不同的哲学家对道的考察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作为儒学的奠基者,孔子的关注之点首先指向人道,在“志于道”的主张中,人道的优先性得到具体的确认。就个体而言,“志于道”的人生指向,具体表现为“谋道”、“忧道”。道不仅为个体提供了理想的目标,而且也构成了个体交往的原则,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2、。以“任重而道远”为自觉的意识,道的追求进一步从宽广的文化历史背景上,凸显了人的历史责任。较之孔子以人道为主要关注之点,苟子对道的考察涉及更广的视域。在苟子那里,道既体现了存在的统一形态,又作为整体的形上智慧,体现于知、行过程。以“壹于道”与“解蔽”的沟通为进路,苟子进一步将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与回归整体之道统一起来。关键词:道;志于道;壹于道;孔子;苟子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338(2013)01—0001—04把握和理解为根据。在孑L子那里,道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孔子的以下观念中,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3、: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道往往被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4-))这里的道同样予不同的内涵。从儒家思想的衍化看,孑L子已开既涉及宇宙自然,也关乎社会人生,对道的把握,始关注普遍之道。诚然,孑L子的学生曾感慨:“夫则意味着获得关于宇宙人生的整体智慧,后者同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时又与人生的意义相联系:在孑L子看来,一旦把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但这并不是说孔子不握了有关宇宙人生的智慧,生命的意义也就得到讨论“道”,毋宁说,这里所指的是:蚕孔子丁很凳少以思了捱实现,Ⅱ从而》Inz∞0l,

4、e即.on、若I使n△.rod走nlgo-向Fr0fh了3m{『生so『rlv命一_n,口》的f00P_终Sunrcs∞点ue10f3,h也o_r{n没o0njf旯有1o_u∽任fc0o丁高△×nclrDN“I.ns心》rgc3mnf∽o3fh乏o辨的方式谈论天道,他对道的言说和考察总是同何遗憾(“夕死可矣”)。时关乎人自身的存在。从总体上看,孔子对道的作为生命意义的体现,道同时为人生展示了论说,确乎更多地侧重于人道。方向。在谈到人应当如何存在时,孔子指出:“志在中国哲学中,道既表示存在的原理,又与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5、”(《论语.述而》)价值原则以及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志”意味着确定并朝向一定的目标,“道”在此则相关。人道意义上的道,更多地涉及后者,孔子表现为一定的人生理想。所谓“志于道”,也就是所说的道,首先也与后者相联系。当然,作为社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道”(普遍的人生理会、文化、道德理想的道,本身又以对存在原理的想)作为内在的目标,不断指向并实现这种目标。收稿日期:2012—11—07作者简介:杨国荣(1957一),男,浙江诸暨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

6、学紫江特聘教授,钱江特聘专家,著有《善的历程》《庄子的思想世界》《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等著作多部。0l3年月,第_期这一过程在孔子那里同时以成人(成就理想人格)为达到“道”的前提。在孑L子那里,作为当然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一社会科学版一为内容。在谈到性与习时,孑L子曾提出了一个著名“义”本身又基于“道”,从而,以“义”而行(行义)的命题,即“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性”与以“道”而行,本身具有一致性。以政治实践领关涉人的内在本质或潜能,“习”在广义上包含习域的君臣关系而言,臣之事君,便应当以此为原俗与习行二

7、重涵义。从理想人格的培养(成人)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这里不这一角度看,所谓“性相近”,是指每一个人都有仅涉及君臣之间的特定关系,而且在更普遍的意相近的本质(性),因而都具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义上关乎以何种方式去践行。要而言之,以道而能;所谓“习相远”,则旨在提示:人能不能达到理行,侧重的是践行的方式,“达其道”,则指向践行想人格,最终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习俗)以的目标。在此,作为践行目标的“道”与作为践行及个体自身的践履(习行)。与“志于道”相联系的方式的“道”,呈现了内在的统一性。“据于德,依于仁”

8、,可以看作是“性相近”的展开:对孔子而言,谋道与忧道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过“德”是内在的规定,“仁”则是这种内在规定的具程,而是始终与人自身的努力相联系。在此意义上,体内涵,“据于德,依于仁”,主要强调成人(达到理孑L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