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栋访谈录

刘玉栋访谈录

ID:35733642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15

刘玉栋访谈录_第1页
刘玉栋访谈录_第2页
刘玉栋访谈录_第3页
刘玉栋访谈录_第4页
刘玉栋访谈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玉栋访谈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刘玉栋访谈录刘玉栋访谈录  问:很高兴能够采访您,您认为成为一名优秀作家,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必要因素?一个有良知和人文关怀的作家,在今天的社会中应该担当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责任?  答:不见得具备了哪些因素,你就会成为一名优秀作家,但优秀作家身上,确实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比如深邃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广博的知识、独特的审美,以及勤奋、智慧、执着、激情、敏锐,自然离不开在语言方面的天赋。一个作家在今天的社会中,真的非常薄弱,他和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还有所不同,他的工作关乎心灵,如果他的语言能够滋润了其他心灵,使其生命更加完善,就可以说是功

2、德无量了。哈罗德?布鲁姆谈到契科夫时说:文学是善的一种形式。说得特别好,契科夫的小说大家都读过,我建议大家再重读一遍契科夫自己最满意的那篇只有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大学生》。主人公,年轻的22岁的神学院大学生伊凡,那种因为感化了别人,突然涌起的快乐转化成的期待,对未来对人生幸福的期待多么打动人心。它给人以美好,给人一种巨大的力量。  问:谈一谈具体的作品吧,您在乡土小说的写作中,经常出现“齐周雾村”这个地域概念,有评论者认为您的“齐周雾村”系列可以放在中国文学小镇叙述的谱系中看,从萧红的《呼兰河传》到师陀的《果园城记》,以及林斤澜的“矮凳桥

3、”等等,那么“齐周雾村”在您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您是有意营造这样一个独特精神世界还是创作中偶然的一种回望和精神寄托?会努力用心继续建构并丰满这个属于您的精神世界吗?  答:“齐周雾村”是我出生的村庄名,是一个真名字。它来源于一个传说:燕王朱棣扫北的时候见人就杀片甲不留,在一个早上,他的大部队经过这个村庄,十万人的部队经过需要很长时间,而这个村庄始终被一团雾包围着,犬不叫鸡不鸣,竟然没有被发现,所有村民幸免于难,因此得名。我想这个村庄的原名可能就叫齐村啥的,经过了这件事后,变成了“齐周雾村”。当然,事实可能是因为这个村庄地势低,容易产生雾

4、气。我记得小时候一下雨,我们村就变成了“小台湾”,并且雾特别多特别浓。我认为这几个字本身就很有意味,所以在一些作品中用这个名字。这确实是我内心的一种回望和寄托,但我没有刻意去营造。将来能不能作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丰满还要看情况,现在还没有这种打算。  问:在《公鸡的寓言》序里,您觉得不要把写作分为城市题材和乡土题材,您认为这个分别意义不大。写城市的作品里您流露的大多是情感的迷茫和空虚,写农村,您也看到愚昧和落后,那您的文学皈依在哪里或者说文学的精神家园应该如何寻找呢?  答:我觉得文学的精神家园不一定要寄托在城市或者农村中,创作本身就是一

5、种寄托。当时写城市题材时有迷茫,实际上是我自身的精神寄托,需要它支撑着我走过那段路。我把那种情绪化的东西写在纸上本身就是一种寄托,包括我写乡土的小说,都是一种精神寄托。写作有时候是不自觉的,应该在作家漫长的创作实践中去理解这个问题。正如《年日如草》写的是寻找之苦和融入之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漂泊之感,我多年都存在这种感觉,但是如果你有一个精神的故乡你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吗?  问:在您的心中,对农村农民以及城市市民这两个群体,有什么最为深刻印象的认识?  答:这两个群体与国家二元对立的社会制度有很大关系。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原有的道德伦理

6、和社会文化结构正在或已经瓦解坍塌。站在何种立场去认识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我时刻关注着这两个群体,印象很深的事有很多,但事实是,对于现在乡村的真实生活,我的确有些生疏了,因为已经多年未在乡村生活。不过通过阅读和与朋友交流以及短暂的回乡,还是能感受到很大变化。比如,原来的乡村社会中族长很有威信,但是现在不行了,比如在黄海博士的社会学著作《灰地》中,一个族长被一个同族的小混混撞伤了,要求他赔礼道歉赔偿医药费,这个小混混却跑到县城里带回话,说若再追究就要灭族长全家,族长害怕了,只好找中间人请他吃饭才摆平。原有的伦理,文化结构崩溃了,这是社会的现

7、实。听朋友讲,现在的一些乡村的确如此。基层政府需要这些小混混小痞子,等这些人有了点儿实力后,便要求在政治身份上寻求位置。不再是原来意义的乡土了,有很多问题存在。  问:有评论家认为您写的城市有隔膜,以后还有没有继续深挖下去的愿望?社会飞速发展,农村和农村人的生活、思想也经历着大的变革,有没有想过写一些农村城市化的作品?好像您的长篇《年日如草》有这方面的倾向。  答:我在写作中很少把它们分得很清楚,题材没有新旧之分,关键是你的写作如何切入,如何思考,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性和生命体验。我确实一直在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我觉得长篇小说《年日

8、如草》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城市,但它是乡土的延续。为何选择这样一个主人公?因为我经历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改革大潮,进入城市的这部分人,包括农转非和从小城镇进入大城市的这部分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中,他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