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ID:20651104

大小:6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4

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_第1页
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_第2页
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_第3页
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_第4页
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刘跃进1 马世年2(1.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北京 100732;2.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提要〕 本访谈约请刘跃进先生就秦汉魏晋六朝文学与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刘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谈起,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出路、《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秦汉文学的再评价等问题。他在访谈中提出传统文献学的四层次说、文献学在当代的发展、东汉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走

2、向通融”的趋势及其深刻的变化:文学本位意识、文献基础意识、理论创新意识等诸多创见。访谈也体现出凝聚在刘跃进先生具体研究背后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方法。这些新意迭出的见解不仅对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青年学者而言,也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关键词〕 中古文学;文献学;通融;学术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3-0178-09  马世年(以下简称“马”):刘老师,您好!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受《甘肃社会科学》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的一些学术名家作学术专访,很高兴您接受我的访谈。我们知

3、道,您的研究领域颇为广泛。为了使这次谈话的内容更为集中,或许可以将主题设定在您关于秦汉至六朝文学与文献的研究,以及凝聚在具体研究背后的您的学术理念与方法上。刘老师,很多年龄和我相仿的青年学子,最初都是从您对中古文学与文献的研究中了解您的。的确,从《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1996)开始,《中古文学文献学》(1997)、《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1999)、《玉台新咏研究》(2000),《南北朝文学编年史》(2000)等一系列著作奠定了您在中古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它们也正在相关学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我注意到,您在部分著作的后记中多少会提到自己的学术经历。这些

4、从具体研究当中所不能直接看到的,沉积在学术表象之后的东西,不仅体现着您从事研究工作的个人机缘与文化兴趣,更体现着您对自己研究经历与研究方法的思考,以及自我的学术认知。对我们初学者来说,这种经历可能更有启发与借鉴意义。因此,我首先想请您就自己的学术历程作一回顾。刘跃进(以下简称“刘”):我的学术经历比较简单而幸运,也曾在不同场合做过叙述:1977年底在我插队的北京密云山区参加高考,很幸运地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南开四年,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确立了我坚守学问的志向。《中华读书报》1999年曾刊发该报记者祝晓风先生对我的专访《从作家梦到学者梦》,其中谈到了我的作家

5、梦。在“文革”后期,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中学毕业后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当时,能写大批判文章很叫人羡慕。于是,我也尝试着从写作入手,希望将来下乡时能派上用场。于是从高中时起,我就尝试着写小说、写散文,写各类官样文章。现在想起来,那叫什么小说啊!只不过是一篇篇味同嚼蜡的流水帐,而官样文章也不过是照搬“两报一刊”及“梁效”之流的陈辞滥调而已。记得那是1975年,我写过一篇类似于人物速写之类的文字,语文老师推荐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浩然,我焦虑地等待着下文。结果可想而知。已经过去了30年,也没有下文(笑)。但是我并没有失去信心

6、。下乡之后,每天劳动异常艰辛,可是我的作家梦似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每天趴在炕头坚持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没有任何犹豫就报考了大学中文系,在我的想象中,那里才是实现我作家梦的神圣殿堂。就这样,带着近乎狂热的作家梦,我从“广阔天地”歪歪扭扭地走进了南开大学中文系的课堂。怎么也没有想到,从此,我的文学创作的梦想离我越来越远了。在开学典礼上,老系主任李何林先生的开场白给我满腔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他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如果想当作家大可不必来大学读书。我想不通,我就是想当作家才来大学的嘛。但是,一个

7、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梦想实在是太幼稚了。从名义上说,我还是高中毕业生,实际上,在“史无前例”的十年里到底学到多少东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这一代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生活,实际上是从1977年考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的。就这点墨水还当什么作家呢?我觉得李何林先生说得还真有道理。想到这些,作家梦也就慢慢地苏醒了。面对现实,我必须寻找出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专家教授是令人羡慕的称号。我佩戴着南开大学的校徽回到家中,左邻右舍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有的小孩好奇地凑到跟前仔细看校徽,喃喃自语,将繁体字的“开”念成“门”字,成了“南门大学”,我心里虽然觉得好笑,但是得

8、意之情难以言表。想到一个大学生就如此受人瞩目,大学教授就更叫人艳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