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

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

ID:35747136

大小:4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4-16

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_第1页
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_第2页
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_第3页
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_第4页
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D3-L37-漫谈苏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第37课漫谈苏轼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无论是水平之高,还是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高级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时间远远超过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尤其发人深省的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任过什么高级翰林、皇帝侍读,但他留下苏堤垂柳、东坡赤壁却是名传遐迩,文人高吟大江东去,百姓争讲苏坡德政,至于东坡肘子、东坡

2、肉更是千百年来畅销不衰的美食佳肴。一、奋厉有志宦海生波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进士及第,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我应该放他一马。”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然而,苏轼以后的仕途却一波三折,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与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都不相同。他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人,本来

3、也想有一番生民济世的作为,也是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的。但他的改革主张不同于王安石,王安石以改革家的气魄提出“三不足”,主张大规模地改变过去的法令、制度,苏轼则认为“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另外,苏轼认为,即使改革,也应该是渐变,而不应该骤变,更不应该全面出击。要“见之明而策之熟”,有所为有所不为。因而激烈反对新法,以至被作为守旧派人物逐出朝廷。元祐初年,他被作为旧派人物召回朝廷,青云直上,受到重用。但他对司马光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复旧的作法又不满意。他反对司马光的理由同反对王安石的理由一

4、样,就是认为政之得失,不在于法,而在于人,认为一概复旧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认为应该兼行仁宗朝的忠厚和神宗朝的励精之政,扬长避短,对行之有效的新法应“成功不毁”。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他在历朝都在唱反调,都站在了当权者对立面。他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经常提出与当政者不同的意见。这样做并非故意标新立异,而是由他的从政理念决定的。他认为,不同的调料,才能作成可口的羹汤;不同的声调,才能谱出悦耳的音乐;宽猛相济,可否相济,才能达到“圣人之治”。顺风逐流,明哲保身,是无补于政的。这虽然无不道理,但难为当世所容

5、,实践证明也是两面都不讨好。结果既得罪了新党,又得罪了旧党。新派以为他是旧派,旧派以为他是新派,都对他进行攻击。新旧夹击,再加上他固执己见,锋芒毕露,才高名重,这就决定了他一生命运多舛。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大半时间是在被放逐中度过的。然而,苏轼为人处世,有一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自己心情如何,无论政治上是得意还是失意,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忘国家,不忘为当地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再加上他具有良好的为官之德、为政之才、为人之道,因此足迹所至,有口皆碑。为政为文,成绩

6、斐然,雅士敬仰,渔樵称颂,这种历史现象令人回味无穷。二、身处江湖心系国家苏轼因政治上的不得意,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逐臣迁客的身份中度过的,这就常使他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之中。想有一番作为而不能为,心系朝廷却一次次被冷落。但他无论身居庙堂之高,还是身处荒州僻壤,都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关心着朝中大事。神宗皇帝读到他写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感叹说“苏轼终究还是爱君的”。在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中,他有时也用佛道老庄的哲学来安慰自己。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无论在朝还是作地方官,都不忘记为国家、

7、为当地百姓做好事。他虽然也镇压过武力反抗的“盗贼”,但更多的是救济灾民,关心生产民生。在治国方略上,无论是内政外交,他都能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外,他主张积极防御,反对屈辱偷安和轻开边衅。对内,他主张刷新吏治,发展生产,关注民生,反对竭泽而渔。他在知密州时,生活很苦,他作为一州之长,公务完毕也同老百姓一样挖野菜吃。但常怀一颗忧国为民之心。主张抵抗当时夏、辽的侵袭,并做着随时奔赴前线的准备。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中写道:“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报国的一腔热忱

8、。“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进入了政治上一个失意时期,但他仍牵念着国家的安危,仍时时想着为抗击辽和西夏的侵扰立功,“臂弓弯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在知登州府短短的五天里,他还亲自勘察地形,筹划抗辽的部署。他在徐州时,派人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找到了煤,发动人们就地采煤,不仅解决了民用燃料,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还便利了冶炼,有利于制作锋利的武器,抗击夏、辽的侵扰。哲宗亲政后,由于政见的不同,把这位年近花甲的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