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

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

ID:35975858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29

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_第1页
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_第2页
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_第3页
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_第4页
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素材D3-L37-苏轼的生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素材第37课苏轼的生平一、家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里,他的祖父苏序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却“读书务知大义”,“诗多至千余篇”。父亲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早年不乐举业,至27岁才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母亲程氏,是一个善良而有知识的妇女,曾为幼小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他的外祖父家亦藏书颇丰,苏轼早年接触庄子思想,便与此有关。这样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终于培养出了苏轼与其弟苏辙这样一对著名的文学家。二、生平事迹1.应举(1057—1061)苏轼早年与其弟一

2、起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学习诗文,20余岁时便已“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具备了参加科举并跨入仕途的基本能力。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年方19的苏辙来到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准备参加第二年举行的科举考试。苏洵通过向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投献自己的文章,结识了当时的一批知名人士。欧阳修更是对苏氏父子大加赞赏,从而赢得了很大的声誉。嘉祐三年(1058),欧阳修主持礼部科试,苏轼与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其中苏轼所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极大赞誉,并因此写信给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得到欧阳

3、修赏誉与提拔的苏轼果然在30年后,成为北宋元祐文坛的领袖。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苏轼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考取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从此步入仕途。2.出任地方官(1061—1079)宋仁宗嘉祐六年,苏轼以制科入优等,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此后他又做过杭州通判,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地方官任上,他关心民生疾苦,积极施行一些为民谋福利的举措,如任凤翔府签判时,适逢大旱,便亲到各地祈雨;任徐州知州时,黄河泛滥,几乎水淹徐州城,苏轼率领全城军民筑城抗洪,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除这些实际政绩外,他还写了一些抨击时政,关心民生疾苦的诗篇,如《荔枝叹》、《吴

4、中田妇叹》、《许州西湖》、《山村五绝》等。3.乌台诗案(1079)苏轼自入仕以后,积极参与政治,对国家大政方针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宋神宗即位后,立即重用颇具政治才能和改革勇气的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推行一系列新法。这些新的政策和法律就其初衷而言,是为了富国强民。这与苏轼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新法触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遭到了他们全面的反对,加上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致使民怨沸腾,很多农民反而受到很大的冲击。苏轼对于王安石的变法,从根本上是反对的,再加上他一直在地方任职,较多地看到了新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弊端,因而写了很多诗,对新法进行抨

5、击;除此之外,他不断上疏给宋神宗,希望通过最高统治者来反对王安石变法。如熙宁四年(1071)二月,他两次上万言书,对新法进行了全面的非议。正是由于他对新法基本上持反对意见,并且将这种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就给变法派以打击政敌的口实。元丰初,王安石被罢相(王安石与苏轼私交不错,虽然苏轼对新法进行了辛辣的讥刺,但王安石其在位之日始终没有对苏轼进行打击报复,而王安石一被罢免,苏轼立刻被祸),变法派中的另外一些居心险恶的人,如吕惠卿、舒亶、李定等人,便立刻对苏轼群起而攻。元丰二年七月,当苏轼由徐州移官湖州知州时,这批人即以讪谤新政的罪名将苏轼逮捕,关入御史台的监狱之中。随

6、后,舒亶、李定等人通过各种手段迫使苏轼承认其诗中确有讪谤朝政之处。苏轼最后全盘认罪,这群人本想致苏轼于死地,好在神宗皇帝还比较爱惜人才,最后从轻发落,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许过问当地政事,这实际上就是将他监禁起来。苏轼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多的第一次贬谪生涯。乌台诗案,罪由诗出,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起文字狱。对于苏轼而言,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经过这次事变之后,苏轼在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诸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文学创作之风格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4.第一次贬外(1080—1086)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其年他45岁。作为贬外官员,他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

7、常常是数米而炊,入不敷出。据说他当时每月将三十吊钱挂在屋梁上,每天取一份,可见其生活之困窘。由于苏轼诗名极高,所以虽然是贬谪官员,但地方上的官吏还是很关照他的,当时的黄州太守陈轼特批五十亩官田让其耕种。由于这块地地处城东,苏轼便给自己取了个号,为“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期一共住了四年,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被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赴任途中,苏轼曾与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有过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上,这两位政治上曾经对立的著名文人在文学、思想领域找到了共鸣,私交比以前更加紧密。5.召入翰林及外任地方官(1086-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