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ID:3575945

大小:4.15 MB

页数:92页

时间:2017-11-2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1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2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3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4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市第二医院成骢2概述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呼吸道传播,病变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3概述脑膜炎球菌病:还可引起肺炎、心包炎、骨髓炎、关节炎、眼炎等,统称脑膜炎球菌病。4病原学5病原学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形态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凹面相对成双或四联排列寄生于中性

2、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淤点中发现。本菌裂解可释放毒力较强的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67流脑csf革兰染色成对排列双球菌8病原学理化特性本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琼脂平板,在5%~l0%CO2、pH7.4~7.6下最易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5~37℃,低于30℃或高于50℃均不能生长。体外生活力及抵抗力均很弱,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敏感。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9细菌血清学分类1.荚膜多糖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A、B、C、D、X、Y、

3、Z、29E、W135、H、I、K和L共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B及C群为散发菌株,但近年来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B、C群为主,A群极少。1011细菌血清学分类2.脂寡糖抗原(LOS):为外膜脂质成分,是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抗体具有补体调节活性。据LOS抗原性可将脑膜炎球菌至少分为L1—L12血清型,我国A群株至少有L9一L113个血清型,L10为流行优势株。12细菌血清学分类3.外膜蛋白型特异抗原:脑膜

4、炎球菌外膜蛋白(Opa—e)共5种,但并非所有菌株都含有全部5种蛋白。其主要抗原决定簇在Opa,刺激机体产生杀菌抗体,13细菌血清学分类4.菌毛抗原:细菌菌毛与致病有关,细菌透过菌毛与鼻咽部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菌粘附并侵入人体。菌毛有相的变异,无菌毛相有助于细菌离开定殖部位向他处扩散。菌毛主要成分为菌毛蛋白,为型特异性抗原。14流行病学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性流行特征15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远不如带菌者重要。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可存在于正常人鼻腔,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

5、者,且带菌者不易被发现,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以上。国内调查流行期间A群带菌率高,引起流行的亦主要是A群,说明二者有平行关系。非流行期间则B群是最多的带菌菌群。16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室内空气不流通、人口流动及居住拥挤等均有利于本病的传播蔓延。17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但目前在流动人口、大学生中常有发生。新兵发病高。人

6、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点型,仅约1%为典型流脑表现。18流行特征①季节性:全年可发生,但冬春季11月~5月,3~4月为高峰。②周期性: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57、67、77、84年)。1967,400/10万,发病300多万,病死16万多。但由于在易感者中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可打破此周期性流行。2007年发病数1198,死亡124例。2008年发病数922,死亡110。2010年发病数325

7、,死亡33。2011年发病数228,死亡25。19③地区分布:见于世界各国,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如美国每年发病3000例,非洲许多国家有流行(脑膜炎地带)。00年至01年,亚撒哈拉地区发生流行,乍得、埃塞俄比亚等,共报告34177例,死亡3338例,病死率9.8%(W135引起),后波及欧、亚不少国家。同时期亦有A群流行,共报告6721例,死亡360例,病死率为3.5%,遍及世界许多国家。一般大城市散发,中小城市较多,山区农村多无病例,但可爆发。20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21发病机制1.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发病与否与细菌的数量及毒力强弱有关,脑膜炎球菌的不同

8、菌株的侵入力不同。A、B和C群菌株的侵袭力强于其他菌群。荚膜可抵抗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细菌通过黏附素、菌毛和Opc外膜蛋白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