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

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

ID:357705

大小:1.21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7-07-27

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_第1页
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_第2页
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_第3页
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_第4页
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京山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叠加褶皱分析 地质学类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0序言§0.1区域自然地理交通概况京山县位于鄂中,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跨东经112°43′—113°29′,北纬30°42′—31°27′。周边县市,东面为安陆、应城,南面为天门,西面为钟祥,北面是随州。东西横距75公里,南北纵距86公里,总面积3520平方公里(含屈家岭管理区、太子山林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图0-1实习区交通图京山县处于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洪山南脉入境后,形成香山、许家寨、王家大山、龙凤寨、虎爪山五条主要山脉,向东南延伸,与江汉平原相连,形成低山、丘陵、岗地和平

2、原四种地貌类型,各占总面积的46%、21%、29%、4%(不含屈家岭管理区)。最高处为王家大山与随州交界的山峰娘娘寨,海拔950.2米;最低处为永隆河潘家湾河床,海拔27米。低山,属大洪山东南山脉,分布在京山县北部和西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高度400—950米,面积1539平方公里。丘陵,除永隆镇以外,全县各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部、中南部、西部和东北部,海拔高度100—400米,面积700余平方公里。低山和丘陵多为森林覆盖,可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200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45.1%,水土流失面积减至618平方公里,城镇人

3、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同时还建立了大洪山、虎爪山、空山洞等3个风景生态保护区。岗地,分布于除北部、西部部分山地及永隆镇以外的全县各地,其海拔高度为40—100米,面积970平方公里,其中岗状平原及河谷平原约占其面积的一半,是本县水稻集中产区。县西南的永隆镇为平原,属江汉平原北沿,海拔高度27—2840米,面积134平方公里,是本县棉花集中产区,1985年被定为湖北省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单产一直在全市、全省名列前茅。京山县土地宽广,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坡岗荒地,并且水库众多(其中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140多座),塘堰密布,具

4、有发展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良好条件。§0.2区域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段,夹持于大别造山带和江南隆起两大构造体系之间。北侧为襄樊广济断裂带。本课题依托项目是《中扬子盆山结构、复合构造系统与油气成藏改造》项目。主课题所研究的中扬子盆地被两大造山带所夹持。北部秦岭-大别、南部江南隆起带的复杂构造演化直接控制了中扬子盆地的构造形成与构造演化,中扬子盆地正是在南北两大构造带控制下,发育演化成为具有多阶段盆山叠合及转换、多构造交接的复杂变动型残留盆地的特点。中扬子南北缘造山带的系统结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

5、研究至关重,本专题正是在此背景下设立的。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京山地区的北东向褶皱与北西向褶皱的叠加关系:到底是产生北东向褶皱的构造运动叠加于北西向褶皱的构造运动?还是产生北西向褶皱的构造运动叠加于北东向褶皱的构造运动之上?通过对地质现象、地球物理等手段分析对叠加褶皱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中扬子区陆内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此项目旨在进一步研究中扬子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历史,并为该区石油勘探服务。从去年(2009)暑期参与暑期生产实习,累计15天。并参与了部分室内整理及绘图、分析工作。通过野外实习

6、的认识及相关地质文献的介绍,对研究区的基本格局和构造特征积蓄了一定的认识。在老师及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围绕对京山地区构造活动及演化的基本认识,本文将着重探讨京山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及对该区域叠加褶皱进行分析。§0.3工作量统计内容成果数量备注内容成果数量备注28野外工作7天09年9月Ar-Ar年龄4件已送样主干剖面2条210km显微构造及应变分析11套全部完成定点156个完成整理绘制区域地质图1幅全部完成普通薄片30个制作完成绘制廊带剖面2条全部完成ESR测年10个已出年龄绘制素描图8幅全部完成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1.1区域大地构造位

7、置及特征图1-1研究区(绿色线条框定区)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据中扬子课题组)大地构造位置上,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北缘、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段,夹持于大别造山带和江汉盆地之间。北侧为襄樊广济断裂带。28大别造山带为印支期碰撞造山带,燕山期再度卷入陆内挤压造山,之后是区域拉张和超高压岩片折返(在晚三叠?),以出露太古-元古界基底和超高压矿物为特征,构造变形以元古界片岩、片麻岩和向南的强烈逆冲推覆为主要特征。以襄广断裂和中扬子陆块相接。图1.2印支期扬子地块构造格局(据中扬子课题组)图1.3燕山早期扬子地块构造格局(据中扬子课题组)28中

8、扬子北缘以襄樊-广济(武穴)断裂和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以江南绍兴断裂和华夏陆块相接。自北而南依次可划分为中扬子复合前陆构造带、中扬子复合改造对冲构造带、江南-雪峰陆内构造变形系统和萍乡-江山-绍兴大陆拼接复合构造带。中扬子复合前陆构造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